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植根于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
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涵著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進課堂,就能使學生親身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到處存在著數學問題”,可有效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并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加強學習數學的目的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此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在課的開始,創設生活情境能使學生完全置身于生活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動機。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北師大版)的“統計”一課時,課前我提前買了幾種不同顏色的氣球,然后對教師進行了一番布置。課前三分鐘我在班級播放了“新年好”這首歌,使整個班級置身在其樂融融的節日氣氛中,課一開始,我對學生說:“過幾天就是元旦了,新的一年即將來臨。看,我們班級布置得多漂亮,到了元旦那天我們班級還要開一個新年晚會,同學們能說一說我們還要買些什么東西嗎?”接著問:“如果要買水果的話,應該怎樣買?怎樣才能知道什么水果多一些?什么水果少一些?”幾個導問把學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引進了課堂,激起了學生參與學習新課的動機,從而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心理學研究指出:“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主動探究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來探究并解決抽象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畫面中進行探索活動,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北師大版)“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我讓小朋友借助生活的經驗,一起做換幣活動。教師拋出問題:“老師想到淘氣文具店買一把尺子,需要8角,可是老師手上只有1張一元的人民幣,誰愿意換幾張角幣給老師。”學生經過小組討論之后,用下面的幾種方案一一換走了我身上的一元人民幣:①2張5角;②1張5角、2張2角、1張1角;③5張2角;④5張1角、1張5角;⑤1張5角、3張1角、1張2角;⑥4張2角、2張1角;⑦10張1角。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模擬的生活畫面,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換幣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付錢方式的多樣化,更直觀地理解掌握了元、角、分的十進關系,幫助學生經歷了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理解的深度,也豐富了“十進制”這個概念的外延。同時學生在自主參與探究的過程中,也品嘗到了成功的樂趣,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主動參與意識。
三、 回歸生活問題,激發參與熱情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最終應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教師應該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在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時,根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設計不同層次的實踐機會,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存在,從而產生主動參與的內驅力,激起參與的熱情。如學習完“分類”課,課堂練習就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用品進行分類,家庭作業是把自己的房間進行整理,東西分類擺放。這樣學生親自體會到了“分類”給生活帶來的便利,鍛煉并提高了自己的自理能力,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再如,教學二年級上冊“作息時間表”這一課時,由于學生對時、分、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我課前先讓學生完成這樣一份作業,設計“快樂的星期六”活動方案,要求時間的安排、活動的內容和程序等在活動方案中體現出來。由于活動方案為學生喜聞樂見,這一開放性的作業以時間為線索,緊密結合生活實際教學,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得到了激發,參與面廣,學生不僅在自主、合作交流中解決了問題,并且理解了數學在生活中的真正意義,領悟了“現實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歸宿”。
總之,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條件之一。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于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