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未來法治社會的主體,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對其個人的成長和中國的法制化進程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從社會、學校和學生三個方面探索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途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增強途徑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簡單地說,就是指人民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用專業述語來描述:“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現實的主觀反映,即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它包括對法的本質、法的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制度的態度,對法律規定的理解以及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進行評判等。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的守法、護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的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只有具備了相應的法律意識,才能真正做到不僅自己不犯法,而且能積極主動向家庭、社區、社會進行普法教育宣傳,積極捍衛法律的尊嚴。
大學生是未來祖國建設的骨干力量,是普法教育的宣傳者之一,并將成為未來法治社會的主體,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我國法制建設的進程。
然而,從總體上講,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不容樂觀。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水平不高,法律觀念不強,缺乏應有的法律信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1.有一定的感性法律意識,但對法治基本精神缺乏準確理解,進而不能從總體上把握;
2.有義務性法律意識,但缺乏權利本位理念。存在權利義務觀的“缺位”和“越位”。一方面體現為應有的權益觀沒有樹立,另一方面則體現在權益訴求上超出了現實的法律規定和道德倫理的底線,成為對社會的“苛求”;
3.認識到學法的重要,但難以真正付出行動。很多非法學專業的學生臨近畢業和單位簽合同時,都不知合同必備條款,更不知道現在已經實施了新的《勞動合同法》,遇到麻煩時不知如何尋求法律的保護;
4.法律意識有所提高,但內化明顯不足。在面臨具體的法律問題時,寧愿忍氣吞聲、也要息事寧人,學而不用、知而不信,甚至知法犯法,千方百計規避法律;
5.對法的價值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尚未樹立法律信仰。對依法治國寄予厚望,但對法制建設的現狀不滿意。很多大學生認為執法實踐中往往權能壓法,錢能買法,關系能通法,這說明大學生對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缺乏信心,對社會主義法治缺乏堅定的信念。不能否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以權壓法、權錢交易現象對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因此,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主要任務。
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方法和途徑
首先,從社會方面來說,必須做到客觀立法、嚴明執法、公正司法、正確引導輿論導向。
其次,從學校方面來說,除了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學校所有規章制度必須與國家的法律、法規相一致,切實保障學生的權利,建立健全的申訴機制,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民主、法治氛圍,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相關的活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真正保證“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質量。在此,筆者給該門課程的任課教師提三點建議:首先,教師授課應以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學生法律信仰為教學立足點;其次,認真選擇教學內容。因為本課程課時少而內容多,這就要求老師能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最后,應采取多種方式教學,比如,課堂討論,加強經典案例研討,多進行案例分析,社會現象分析,觀摩審判,結合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教學。
2.優化校園法律環境,積極營造民主、法治的氛圍。近些年,“大學生狀告母校”事件頻頻發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高校在處理違紀學生時,沒能做到公開、透明,沒能給學生充分的申辯、申訴機會,根本不符合“程序正義”的要求。
在大學生交費上大學的今天,大學生應該是學校的“主人”,而不再是單純的服從者、被管理者。學校有關學生教育管理的規章制度可以廣泛征求學生的意見,采納學生的合理意見,甚至有的管理條例可以由學生參與制定。大學生在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學生違紀事件的處理等方面,應該具有充分的發言權和參與決策的權利。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包括高校管理者在內必須轉變的一個觀念。
各高校應盡快成立學生違紀處理委員會,努力構建包括聽證制度、申訴制度、仲裁制度、復議制度、司法訴訟等在內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其意義不只是有效維護學生的個人權益,更重要的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的民主觀念,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3.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相關的活動
(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好地掌握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也能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培養他們守法的警惕性,進而提高守法的自覺性。
(2)組織成立各種類型的法律社團或法律興趣小組,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以加深他們對法律的認識,提高他們學法、守法的主動性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感。真正做到主動學法、用法、守法、護法。廣泛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問題辯論賽等趣味性較強的法律實踐活動,對大學生普遍關心的一些法律“熱點”問題,如對“許霆案” 、“東航返航事件”開展辯論,對現今社會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諸如“胡長青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復雜案例,可組織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對法學專業學生,可以專門聘請專業的法制輔導員,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于權”的論點,從另一個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3)利用宣傳欄、展板、活動園地開辦專題板報活動,內容可以是法律知識宣傳,也可以是法制文學創作,形式多樣,風格盡量生動活潑。或在學校的廣播站播放法制教育節目,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充分發揮團委、學生會等青年組織的作用,利用班會、團會等對大學生違犯校規、校紀和違法犯罪的一些事例開展討論,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和遵紀守法的意識。
(4)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去相關單位參觀。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聽法庭審理,既能開拓視野,又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些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組織學生參觀依法治理的優秀單位、勞教所、監獄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和體會法律的尊嚴,更好地了解我國現行的司法制度。條件許可時,可以適當將庭審搬進校園,不僅可以提高法學專業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而且能對所有學生起到很好的法制宣傳作用,讓學生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遇事知道用法律來衡量和處理。
(5)根據大學生對法律的不同需要,為大學生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為了幫助大學生解決他們在學習、交友、戀愛、兼職、擇業等方面遇到的法律問題,可以在校園內開展“法律咨詢服務站”,了解大學生的法律需求,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具體的法律問題,使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及時有效地通過合法途徑來解決。
再次,從學生方面來說,應該自覺學習法律和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強化道德自律,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注意聯系自己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身體力行,努力把道德、法律的認知轉化為道德、法律的實踐。將普通的法律意識上升為法律信仰,進而內化為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外化為符合法律規范的行為,升華為法律素質。和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知法犯法,千方百計規避法律的事件作斗爭,只有在內心深處筑起抵御知法犯法、知法犯罪的強大堡壘,即真正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大學生法律信仰,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杜絕大學生犯罪。著名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的,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真正的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精神。”可見,增強法律意識的真正目的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權威和法律信仰。
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刻不容緩,但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們應該把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緊密結合,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讓知識水平比較高的大學生成為學法、懂法、守法、護法的先鋒,為加快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杜昌維.法律基礎[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34).
[2]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70).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