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夸美紐斯創造班級授制后,教師這一崇高的職業便隨之而誕生。教學的方法也相繼出現“發現法”、“自學引導法”、“探究法”等,真可謂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筆者多年來聽了許許多多的“觀摹課”、“示范課”、“公開課”、“研討課”,感悟頗多,并有感而發。
一、 老教師的“慢三步”
部分老教師上課總是滴水不漏,板書套究。課堂教學以教代學,不能讓學生放手一搏。公開課更是謹小慎微,唯恐出“紕漏”。故課堂內容少,信息量不足,教學傳遞緩慢,結構松散,練一遍再練,讀了還讀。課堂教學無興奮點可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此外課堂教學過于程序化,一副老面孔,一曲老腔調,天天如此,節節如此,使學生久而生厭。如此一來,教師處理學習內容無新、無話,煞費苦心地每事必問,每問必答,每學必究。學生學習興趣蕩然無存,求知欲望不能滿足。老師的課在學生的耳朵里儼然是一首“催眠曲”,老師當然就是“催眠先生”。即使教師講得口干舌燥,教學效率也還是很低下的。一位老師講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質時只是反復讀性質,反復讓學生板演,豈有新、活可言?
俗話說得好:“網無眼不可得魚!”出點小紕漏是不會影響大局的。課堂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只有讓學生放手一搏,才能領略“海上風光”。
二、新教師的“迪斯科”
部分新教師上課與之相反,節奏過快,表現為過高估計學生,信息量超過學生的承受能力,看看時間不多就來一個“閃電式”,教學結構呈“跳躍式”,學生始終處于緊張狀態,一節課下來學生總是疲憊不堪。要知道吃了夾生飯,消化是不良的。看到老師就向看到“催眠鬼”。久而久之厭學的情緒油然而生。教師只能加班加點,從而扼殺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筆者在此提供藥方兩例僅供參考:
1.明確目標,循序漸漸。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課堂上教者應施以調控,給學生主體地位,給其思考的空間,根據信息的加工與處理的進展確定下一步教學方案。任意放羊、隨意跑馬,用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話:“再也沒有比這種方法更有害的了。”
2.由主及次、先放后收。教學過程中肯定會出現許多矛盾,但在某一階段、某一時間只有一種是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各個擊破。
學習和訓練的內容多,如果把這些系統看做并列關系,先主后次,無先無后之別,平均用力就會事倍功半。如教學“同分子,同分母的大小”一課,教材給出了三道例題,前兩道學生完全可以自學完成。第三道例題既有同分子又有同分母的三個分數的大小比較,是本課的重點亦是難點。應讓學生先學再教,探索解題規律,這樣就自然水到渠成。
三、名教師的“熱乎乎”
大凡名教師上課,課堂總是充滿生機,高潮迭起。名師共同之處就是“撬”、“放”、“讓”。撬就是撬開學生的嘴巴,讓學生自己說是什么、為什么。著名特級教師李麗有一次遇“尷尬”,由于活動人數多,場面大,學生緊張,學生一言不發。課前李老師通過套近乎,拉家常,成功完成教學任務。“放”就是讓學生大膽設想、大膽質疑:一位教師講完分數與除法關系后,讓學生再次在直線上表示1/2、1/3、1/6、2/3。
師:除了前面學過的方法除外,你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短暫的沉默后)我可以統一分數單位再表示!
師:怎么統一?
生:1/2就是1÷2,根據商不變的規律1÷2=3÷6=3/6。
師:(肯定地點了點頭)
其他學生以掌聲鼓勵,這就是相機誘導,獨具匠心的提問和鼓勵讓學生一次又一次的跨越障礙,把亮點留給了學生。
總之,新教師也好,老教師也罷,既入師門應爭名師。中國的教育何嘗不能走在世界前列!
(江蘇省海安縣雅周鎮杭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