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已是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研究課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幾年來,我結合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自身的特點,著力于教會學生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受益的能力,作了大膽地嘗試與探究,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探究措施
1. 帶領學生走進教材,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1)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可用投影片亮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這節課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哪些需要識記,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還需要進一步應用。這樣學生便可有目的地循目標進行探索,而不至于盲目和被動地去接受知識。有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目標精心編制“閱讀與思考”來幫助學生有興趣地自學教材。(2)引導學生用“一覽表”列出教材的知識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學教材后能積極主動參與獨立編制圖表,從整體和系統化的角度去主動感知教材。
2. 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思維。(1)提倡學生提異議求異同。教學中提倡學生在學習時提出異議,思維不拘泥于現成的教材內容,要充分發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進行分析比較,區分異同,并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對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不同看法,要積極鼓勵,切不可挫傷其自尊心。學生能提出多種不同的想法,說明他們的思維是發散的,往往也是富有創造性的。(2)引導學生尋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教師教學時不僅要使學生學懂,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發現和總結其中的規律,進而獲得對事物的規律性的認識。例如,在進行“遺傳的基本規律”教學中,學生能認識到后代性狀中的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間的自由組合現象,但對其分離比3∶1或9∶3∶3∶1是怎么得出的往往難以理解,此時教師要充分向學生展示教學掛圖,或示意模型,或自制復合動態投影片以及學生感興趣的磁性染色體剪貼卡等多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參與討論,參與思維,必要時教師作精講和點撥,幫助學生揭示出基因的分離規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
3. 訓練學生鞏固聯系,讓學生主動參與自我評價。(1)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小結。一堂課學生所學知識有其內在必然聯系,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小結,明確重點和難點,并對知識的各種聯系進行綜合,使學生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學會將知識綜合成系統。(2)加強學生的“眼、腦、口、手”的并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學掛圖和實物模型讓學生自己描述和講解,利用磁性卡片讓學生上黑板進行板演,以此來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效果。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眼、腦、口、手”并用,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是非常有好處的。(3)引導學生自評、互評,不斷完善自我。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目標,通過精心編制“課堂鞏固練習”,讓學生進行自評,或者讓學生相互提問,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和體會,從而不斷增強學習的信心。
(冀州市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