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科學探究為基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擺脫在課堂上一直由老師講、學生聽等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把活動和學習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有效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以活動來促進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實踐活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學各方面因素和條件的綜合體現。但一直以來,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方式是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基本上也是被動的聽講、練習、記憶和考試,缺少實踐活動。這種教學方式造成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學生。
現在初中學生在學習時大多具有如下幾個特點:在嚴肅的學習氣氛中,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對有一定理解難度的東西不具有耐心和足夠的興趣去鉆研;喜歡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
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更多的學生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充分發揮學生“快樂”和“好動”的天性,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參與其中,一起實踐。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課程標準》就指出數學的學習方式是“實踐活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能在活動中激發興趣,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在活動中合作交流,在活動中體驗成功。
一、在活動中激發學生興趣
1. 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或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性問題,可從情感上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調動起學生的情感,深深打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和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抓住學生的心理,從一個領導者成為一個合作者,放下架子,和學生一起活動。
例如,在上“日歷中的方程”時,我讓學生自己帶日歷,編制日歷中的數學問題考考老師。課堂上老師對學生說:“請同學們隨便拿出一張日歷,按我的要求圈出幾個數,只要告訴我圈出的這幾個數的和是多少,我就能馬上說出你圈出的是哪幾個數。”學生們開始時不相信老師有那么大的本事,便拿出日歷爭先恐后地考老師,結果老師都一一準確迅速地作出了回答。學生們感到納悶,接著問:“老師是怎么知道的?”我于是亮出底牌,說:其實這并不是什么魔術,而是日歷中這些數的排列規律幫了忙,大家注意到了嗎,同行的數有什么規律?同列的數又有什么規律?學生們觀察了一會兒,興奮地發現:同行的數是連續正整數,同列的數,下一行的數比上一行的數大7,于是我加以總結歸納:“利用這兩點規律,然后運用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2. 激發學生鞏固舊知識。同樣每堂課的結尾應與小說中每個章節的結尾類似,不但要使學生掌握學過的知識,更要造成回味無窮,趣味未盡的效果。
例如,我在講完同類項的知識之后,叫幾個學生板演,或者請幾個學生口答鞏固。而是四個學生一組,其中一個同學說一個單項式,請其他同學說出一個它的同類項,或者說出它的幾個同類項,然后請小組上來表演,最后請其他小組評價,說得怎么樣,有沒有其他更好的建議。
這樣不但達到了復習同類項的概念,同時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唱主角。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發展。實現了人人都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二、 在活動中自主探索
我們的教學往往讓學生去記憶現成的知識,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過程,造成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態度、情感、意志等個性品質的培養大多是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
1. 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課的類型變換問題形式,選擇和設計有利于學生探索的問題,使問題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發現活動,大膽去“再創造”數學;從行動上激發每一位學生在師生活動中自主探索、獨立思考,樂于學習、學會學習,增強師生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在進行“有理數的加法”的教學時,上課伊始,不必遵循教材的呈現形式,可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的“魔術”表演。教師在所站的地方作了標志,然后邊走邊說“老師先向右走5步,在向左走5步”。并問:“剛才老師走了多少步呢?”一個學生不經意地回答道。“你們再想想,我走了嗎?”教師夸張地用手指了指仍站著的原來的位置。“老師沒有走……”“老師走了10步,但……”看似平常的問題,頓時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陷入了深思,引發了激烈的爭辯。“用數軸來表示老師剛才的表演”“用正負數來表示老師剛才的表演” ……有的學生在紙張上畫出數軸進行思考,有的學生將“向右記作正方向,向左記作負方向”進行運算。經過探索后,學生不斷地向解決問題的方向靠攏,創設這樣的問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經歷了“有理數加法”的產生,“有理數加法法則和運算”的探索過程,促使學生在運算中重視符號;同時也激勵每一位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積極地參與數學課堂學習活動,從而掌握數學知識,獲得探究能力的發展。
2. 在活動中解決抽象數學問題。多邊形外角和教學中,空間想象上較為抽象。教師把學生帶到六邊形花壇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然后請班長沿著六邊形跑一圈。問:(1)班長從一條邊,跑到另一條邊時,身體轉過的角是哪個角? (2)他跑完一圈后,身體轉過去的角度之和是多少? 回到教室,拿出事先讓學生準備好的模型進行實驗。當然,這里有許多方法知道六邊形的外角和是360°。對于學生的各種猜想及思想方法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這個基礎上,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你能發現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發現n邊形的外角和嗎?
這樣把探索的權力下放給學生,讓學生去“經歷”,不是把“結果”直接拋給學生,以他們足夠的時間、空間,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發現了數學知識,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交流中不斷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納。學生不僅能體驗到進步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有時也會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實現了智力與能力的共同發展。探索的意義在于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甚至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
三、 在活動中合作交流
“合作與交流”是每個公民都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他人合作交流。
浙江版七年級下冊教材第三章“可能性和概率”這一節中有這樣一個題目:兩人做“錘子、剪刀、布”的游戲。游戲規則是:若一個人出“剪刀”,另一人出“布”,則出“剪刀”者勝;若一個人出“錘子”,另一人出“剪刀”,則出“錘子”者勝;若一個人出“布”,另一人出“錘子”,則出“布”者勝;若兩人出相同的手勢,則認為此游戲無效,重新開始游戲。請寫出這個游戲中所有可能出現的有效結果,在游戲中,無論你出“錘子、剪刀、布”中的哪一個,你都有多少種獲勝的可能性?對方呢?這個游戲對雙方是否公平?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先做一做游戲。在游戲之前,不妨要學生思考一下,能不能自己解決。當問題有難度時,或學生意見不一致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探索。(1)通過自己的實踐來解決這個問題,并對自己的判斷作出解釋。(2)分組討論后,形成小組意見。(3)全班集中進行交流。這時學生可能提出不同的結論和理由。教師不急于否定、認同學生的答案。還可以繼續提出問題“大家同意他的講法嗎?”引起大家的再度討論。最后在學生參與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用列表或畫樹狀圖的方法一一例舉,列出所有可能出現的有效結果,驗證判斷。
這樣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能力,又發揮了班集體的力量。在集體中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四、在活動中體驗成功
成功感是指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種成功感會使學生保持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促使良性循環:成功→喜悅→努力→再成功→再喜悅→……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實施分層教學——分層要求、分層設計、分層評價,以滿足每個學生的求知欲、表現欲、發展欲,使他們感受到數學成果的獲得是在課堂上從他們自己的頭腦里產生出來的,他們是數學學習的發明者和創造者,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快樂成長。
我們在實踐新課程中體會到,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活動的重要資源,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和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探究與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浙江省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通識培訓.
[2]創新教育論綱,教育研究.
[3]數學教育學.
[4]中學數學教學.
(諸暨市草塔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