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史料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學好歷史課程的重要載體,如何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史料,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進而培養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歷史教學的一大難題,本文指出,最基本的方法是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史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辨析史料和解答材料題的能力。首先運用史料,培養興趣,其次運用史料,培養能力??傊?,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重視運用史料,通過探究史料,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歷史學科;史料教學
在漫長的歲月里,歷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棟,有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歷史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它是人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重要來源。是搞好歷史教學的重要載體之一。因此,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近年來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材料解析題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越來越偏重于考查學生對史料處理、歷史闡釋和文字表達能力。然而,學生對材料解析題往往因“膽戰心驚”、“望而生畏”而束手無策。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史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辨析史料和解答材料解析題的能力。本文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運用史料,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正確使用教材中的史料,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成為激活學生思維的誘因。(1)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時,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引用了孔子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和“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于龍,吾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乎!”(2)通過我的解釋,很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又如在學習世界近現代史中“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一課時,由于該課理論性強、難度大,而且枯燥乏味。我不失時機地運用課本所提供的史料。尤其是馬克思關于中國三大發明對歐洲社會的影響的論斷:“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鹚幇羊T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保ǎ常┮驗橹袊糯拇蟀l明是學生感興趣又充滿自豪感的中國古代先進科學技術??墒撬鼘袊纳鐣M步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推動作用,為什么?首先我從學生的興趣和自豪感入手:“中國有哪四大發明?它們是怎樣傳入歐洲的?”接著設問:“你怎樣理解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新教的工具這句話?”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分析討論,并由教師分析講解和歸納。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近代東西方的不同遭遇,對近代西方崛起強大而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我補充了魯迅在《電的利弊》中一段新穎有趣的話:“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4)讓學生思考:中國四大發明對近代中國有沒有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這揭露了中國社會的什么問題?通過中西對比,不但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并歸納出:“馬克思這段話從總體上論證了什么?”這樣,使學生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的升華;既生動有趣又不乏活躍思維。
二、運用史料,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
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關鍵所在。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痹诮虒W上,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興趣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同樣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所以,在歷史教學中,除了運用史料培養學生的興趣外,還必須把學生的思維激活,讓學生能夠正確解讀史料,全面理解史料,把興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并潛移默化地交給學生一把掌握歷史材料解析題的鑰匙,從而達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目的。
教材中的史料作為正文內容的補充,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在學生認識與理解歷史中的作用,有時為了更全面來分析理解歷史人物、事件。還需要教師補充恰當的史料,使學生通過多則史料前后聯系,相互考證,從而讓學生從史料中來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真正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講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中,涉及如何正確評價拿破侖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史料來加深對拿破侖的全面了解,其中有“他用民法典來組織我們的社會、國家,他把公民地位和行政組織連同秩序給了我們。幾年之后,這位偉大、聰明的人物瘋狂了,使得一百萬人的生命毀滅在戰場上,激起整個歐洲來反對法國,二十年勝利的果實被剝奪一空”。對拿破侖的評價,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拿破侖是一位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學生通過對這些史料的分析,在老師的指導下,就很容易認識到,綜觀拿破侖的一生,其有功有過,但應該說拿破侖是新資產階級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打擊了國內外封建反動勢力,這是他活動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績,也是歷史發展客觀結論。因此,他的功大于過。但拿破侖畢竟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在他身上體現得很突出,爭霸世界導致他走向毀滅。這樣就很容易形成對拿破侖的完整的評價。
三、在史料教學中除了激發起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維廣闊性的同時 ,還應更深一步引導學生探究史料,學會初步研究歷史的能力
史料特別是文獻史料是過去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寫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發表觀點,具有主觀性。教師如何應用這些史料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需要有正確的方法。首先教師應該讓學生直接閱讀各種史料,接觸各種歷史文獻,介紹各種觀點和解釋。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直接探究,思考分析,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時間,為什么做出來的,可靠性如何。通過在課堂上思考探究,集體討論,課后查閱資料等手段,使學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后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形成正確深刻的見解主張。這種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過去那種教師給出結論,學生死記硬背的弊病,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講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功績時,教材上明確指出,它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從五個方面分析了其歷史功績,同時從主客觀方面對其失敗的原因也作了分析。這個時候,為了提高學生正確辨析史料的能力,我補充了一些不同的材料,一則是“太平天國一點進步意義也沒有”和“洪秀全和太平天國如果統一了中國,那就要使中國倒退幾個世紀”。針對不同的史料觀點,學生也各抒己見,在學生激烈的爭論之后,我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糾正歸納總結,撥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太平天國運動相關知識鞏固和加深的基礎上,對史料的探究進一步深化,形成自己的正確觀點,初步學會研究歷史的能力,從而培養起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高度重視運用史料,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通過探究史料,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論語[M].
[2]史記[M].
[3]馬克思.經濟學手稿[M].
[4]魯迅.偽自由書[M].
[5]喬治·勒費弗爾.拿破侖時代[M].
[6]恩格斯.德國狀況[R].
[7]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R].
[8]1860年中國紀事[M].
[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
[10]趙爾巽.清史稿[M].
[11]李大釗文集[C].
(河南林州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