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以來,教師盡可能地組織學生運用小組合作等方式,在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同時,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們普遍反映,現在的課堂教學形式多樣。由此看來經常開展討論、交流和合作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培養學生的小組意識
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以小組的光榮為榮的群體意識。因為小組獲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確保小組成員都成功。這樣小組成員便會相互解釋疑難問題,互相幫助練習,并互相鼓勵以取得成功。以個體學習成績總和為基礎的集體目標,是保證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在教學中,我告訴大家,每個小組都代表一輛“團結號”小汽車,四個車輪象征組里的四個人,只有四個車輪齊心協力地轉動,你們組的小汽車才能跑第一!同學們為了能給小組加分,都努力嚴格要求自己,互相提醒,認真學習,逐漸有了小組意識。當然,學生小組意識的培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剛開學,上合作訓練課“展示特長”一節時,學生的熱情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同學們都想把自己的特長展示給大家看,當要求小組活動時,有些同學就不高興了,覺得自己的特長只給三個人看,是大材小用;還有的同學不聽,不看別人的表演,覺得都不如自己,自己才是最棒的……學生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更沒有小組意識,合作意識淡薄,反映出培養初期的種種問題。
現在,經過十個星期的分層次培養,反復強化,學生逐步形成了小組意識。例如,在“聽的技能訓練課”中安排的“傳話游戲”這個環節。為了能傳遞成功給小組加分,小組里的每一個成員都認真聽,認真說,在全組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成功。另外,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還發現有大部分的學生,無論是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中,還是在課后班級的日常生活中,都在為小組爭光而努力。學生為組爭光的意識初步形成。“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而缺乏的“群體意識”在合作學習中得到了培養,這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極為重要的。
二、學會討論
學生們討論、爭辯、表達及傾聽他人意見的機會是合作學習的主要內容,這樣就使教學活動兼具單向、雙向和多向交流的主要色彩,形成了一個信息交流的立體網絡,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能力。但課堂教學中的討論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走過場,不給討論的時間。(2)有些問題不值得討論。(3)討論時,秩序混亂,紀律較差。(4)只一人說或部分人說,沒有做到有說、有聽、有議。特別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學會討論是比較困難的。想發言的同學往往不停地說,大聲地說,不管別人聽不聽,也不管是不是影響了其他小組的討論,使得討論時全班的紀律總是亂哄哄的,降低了討論的實效。
針對這些問題,在合作課上,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討論:(1)抓住課堂討論的機會。認識知識的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組織討論;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組織討論;對教材的要點、難點組織討論;對需要揭示規律、歸納法則的內容組織討論;對運用新知識作出判斷時組織討論。(2)講究課堂討論的策略。合理組建四人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搭配;在討論過程中,要求小組四個人中一個人說,其他三個人必須認真地聽,不能打斷他的發言;當一個人發言結束后,其他成員可以進行補充或訂正。
另外,我還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他們創設了討論的情境:“討論出的結果可是你們組的小秘密,千萬別讓其他人聽見了哦!”這樣四個人在討論時,都把頭湊在一起,聲音放輕,生怕自己組的小秘密被別的組聽見了,從而減少了討論時小組之間的互相影響,也確保了熱烈有序的良好課堂氣氛。
教師在小組討論時應明確提出討論的要求;指導各組進行有效、高質地進行討論;關注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重點參與一兩個小組的活動,及時了解小組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按照上述方法,經過十個星期分層次、有重點的培養,學生已基本上掌握了討論的方法。今后,我還將在技能訓練上進一步訓練學生“如何討論”,幫助學生明確討論的重要性,教給學生各種討論的方法,如圍圈說、編號說、發言卡、分層說等方法,再通過游戲、小品等各種形式,使學生明確在討論中要注意的問題。這樣就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討論。
三、學會評價
在“應試教育”中,教師是通過考試的分數將學生逐一進行排隊,從而甄別出所謂的“好學生”和“差學生”。而在合作學習活動中的評價已不是師對生作出的單向評價,其中也有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老師的評價等方式。因為合作學習以集體目標、個人責任和平等的成功機會融為一體的合作性獎勵定向,以學習小組的成績來評定每個學生的成績。
由于現在合作學習的形式還不盡完善,小組互評的形式還比較單一。主要是在聽他人發言以后,用手勢表示對錯;對發言特別好的同學伸出大拇指表示贊賞等。今后在教學中,還可以組織同組同學在課后進行自評和他評,給自己和別人這節課的表現打打分。
實踐證明,通過這些積極肯定的激勵性評價,不僅推動了教學活動有序開展,而且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發現自我的價值,去“尋找最佳最美的我”,有利于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
(浙江省蘭溪市香溪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