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但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教學方式忽視學生生活背景,教學情境與學生生活環境相去甚遠等以本為本、被動施教、封閉機械的教學,壓抑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主動性,影響了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與數學運用能力的提高。只有積極踐行教學生活化,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數學學習中與生活親密接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體驗數學的智慧魅力,才能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那么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生活化呢?為此,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教學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統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之中,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在熟悉的生活氛圍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軸對稱”時,先展示一些拍攝自學生生活環境中常見的建筑物或動物圖片,比如學生經常到過的寺院山門、休息亭等,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從而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又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這樣引入:用多媒體動畫制作一輛正方形輪子的自行車,問同學們喜不喜歡(不喜歡)這種自行車,為什么(雖漂亮但踩不動),老師把正方形車輪換成橢圓后再問學生喜不喜歡(不喜歡,因為騎這種自行車在平坦大路上都會像踩在顛跛不平的路上一樣),老師用動畫讓自行車動起來,讓學生看到不是圓輪子的自行車是怎么行走的,最后老師再把車輪換成圓形,讓學生感受到為什么要把車輪設計成圓形,圓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性質。
二、數學知識生活化
初中學生思考問題傾向于依賴直觀、具體的東西的支撐。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把抽象的數學教材“還原”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原型。如在教學同類項,合并同類項時,以超市里物品的歸類為啟發,理解什么是同類項,用3個蘋果加上2個蘋果不會等于5個梨子來加深為什么合并同類項時,字母與字母的指數要保持不變。又如在理解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的坐標為什么是一對有序實數對時,可以與在電影院里找座位一樣,通過有座號、無座號這樣一比較,學生自然很容易就理解了。
三、實踐活動生活化
只有在生活的實踐中不斷積累運用數學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實際經驗,學生才能在思維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活動中來。因此,應通過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幫助學生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邊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尋找與搜集和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并嘗試用所學到的數學方法去解決,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
如在教學“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4人一小組),合理分工(1人設計圖案、1人裁剪、2人折疊),在由6個小正方形拼成的圖案中,動手操作看哪些可以圍成正方體,最后由學生自己概括出正方體的11種表面展開圖。又如,學過“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后,組織一次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測量操場邊旗桿的高。有的學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學生提出找根長竹竿量,這時老師拿了一把木尺,筆直地豎在旗桿旁,指著旗桿、木尺問:“旗桿、木尺的長與影長有何關系?”學生們悟出了應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并通過測量、估算出了旗桿的高。另外再多用一塊三角板(當成測角儀),不應用相似,能不能同樣解決這個問題?將高度分成兩部分,使一部分在直角三角形中,另一部分在四邊形中。隨著一個個問題的解決,學生的數學生活經驗日趨豐富,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以不斷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不斷增強,從而實現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要能以課本為主成,又不受課本知識的禁錮,使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數學教學生活化實現數學教學活動化、主體化和實效化之目的。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福建省惠安東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