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環境設計教育在世界上是比較著名的,它最大特點是具有一個完整合理的教程體系以及一系列幫助完善這個體系的方法和原則。完善的課程體系是學生畢業后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相關專業水平的重要保障因素。縱觀當今美國的設計教程體系,我們不難發現,它是從“包豪斯”的課程設計發展而來的,而各國的設計教學在課程的設計上或多或少都在延續或創造性地發展這一課程體系。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新形勢下的環境藝術設計的昨天和今天,基于包豪斯環境設計教育課程體系基礎是比較科學,也是比較系統的。
客觀辯證地理解包豪斯教學課程中的環境設計教育
包豪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bau(建造)和Haus(房屋)兩詞合成。1919年,包豪斯由德國現代主義設計、現代建筑的奠基人沃爾特·格羅佩斯建立。該學院以包豪斯為基地,把學院從一個子虛烏有的空洞觀念變成一個堅實的設計教育基地,在1920年代形成了現代建筑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現代主義建筑,并成為現代建筑設計的發源地。包豪斯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講求建筑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的綜合與最大化。
包豪斯對于現代工業設計的貢獻是巨大的,特別是它的設計教育理論體系對后世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其教學方式成了世界許多學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基礎,它培養出的杰出建筑師和設計師把現代建筑與設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但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包豪斯自身存在的難以掩飾的缺陷也被同樣帶進了相關專業的各個課堂。
第一,包豪斯建筑設計思想。包豪斯的建筑思想最終體現在它的崇高理想和遠大目標上,而這也可以從包豪斯宣言中得到體現。在1919年的《包豪斯宣言》中有這樣一句:一切創造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建筑。但包豪斯的真正影響不在于它的實際成就,而在于它的精神,包豪斯的思想在一段時間內被奉為現代主義的經典。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它強調建筑隨時代發展變化,現代建筑應同工業時代相適應:它還強調建筑師應研究和解決建筑的實用功能與經濟問題;在革新方面,它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促進建筑技術革新,主張堅決擺脫歷史上建筑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建筑,并積極發展建筑美學,創造新的建筑。
從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中,其缺點也顯而易見。包豪斯的思想要求設計人員“懂得營利的目的”,最充分地利用時間和生產設備,服從嚴酷的現實,藝術性地設計工作,只不過是生活要素的必要組成部分。通俗點講就是,生活重于藝術。因此,當包豪斯變成利益的代名詞時,其現代、簡約、順其自然的特點已經丟失了。
第二,包豪斯建筑設計原則。包豪斯的觀點一直認為,藝術與技術應保持高度的統一;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設計必須遵循自然和客觀的原則來進行。在《全面建筑觀》中,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還這樣寫道:“我們正處在一個生活大變動的時期,舊社會在機器的沖擊下破碎了,新社會正在形成之中。我們的設計必須發展,不斷地隨著生活的變化而形成其形式,絕不只是表面地追求‘風格’……”
包豪斯在1922年對課程安排做出了調整,這是為了支持學生在工業(craft)和藝術(art)兩個方面的綜合探索。在20世紀20年代,包豪斯的學生在面對每一個設計任務時,各設一個工藝師(cra-fts man)和一個藝術家(artist-master of form)他們兩個人將共同來指導和支持學生完成設計任務。此種教育方式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藝術方面的教師沒有足夠的技術知識去指導學生完成設計任務,二是當工藝師面對藝術家提出的困難時,有足夠的創造力,并且可以解決藝術家遇到的困難。
對于包豪斯所推崇的這樣一種設計原則,其缺點也非常鮮明。比如包豪斯積極倡導為普通大眾的設計,但由于包豪斯的設計美學抽象而深奧,只能為少數知識分子和富有杰出思維的人所欣賞,缺乏必要的普遍性和推廣性。時至今日,不少包豪斯的產品仍價格高昂,只能被視為一種審美水準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如米斯的巴塞羅那椅就是典型的例子,售價達數百美元。
第三,包豪斯的“風格化”。風格是一種藝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包豪斯當然也不例外。包豪斯對設計的要求,是它被“風格化”的主要原因。其一般要求是:形象上它不采取模仿任何一種風格樣式,也不作裝飾點綴,只是采取簡潔和線條分明的設計,每一個局部都自然融合到綜合的體積的整體中去。這樣的美觀效果是同樣符合我們物質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要求,它在不模仿任何風格樣式的同時就已經不自覺地創造了另一種風格,思想和形式的確立應該是風格形成的必然性的體現。
在缺點方面,包豪斯為了追求新的、工業時代的表現形式,在設計中過分強調抽象的幾何圖形。例如,它倡導“立方體就是上帝”,無論何種產品,何種材料都采用幾何造型,從而走上了形式主義的道路,有時甚至破壞了產品的使用功能。體現了一種冷漠的、幾何形態的、非人格化的、理性主義的設計風格,這種風格滲透在包豪斯的產品、平面、紡織品設計中,成為包豪斯的特點標記。這說明包豪斯的“標準”和“經濟”的含義更多是美學意義上的,因此所強調的“功能”也是高度抽象的。
回顧:積極推崇以“技”為中心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近60年時間里,設計的終極目的被認為是通過設計師的辛勤勞動及專業知識來完成設計任務,進而為社會提供切實可行的實際設計作品。這一設計理念的直接影響就是把“技”這一層次推上了設計工作的中心環節。設計藝術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藝術門類,設計的過程離不開實踐環節,因而在實踐過程中對“技”的要求與重視都提到了相對空前的高度,一切的理論與實踐都緊緊圍繞“技”來展開。
一是突出環境設計教學中技術的比重。包豪斯的成果之一,就是對于基礎課和理論課的安排比例,強調學生在工廠中動手工作的指導思想和設計學院與企業的密切聯系。環境設計教學在基礎部分應該解決的是學生對于材料的認識,以及對于技術工藝的了解。學生越早接觸設計材料和工藝,就會越快了解他們將來所要面對的技術問題。因此,在不少高校里,一年級的課程就安排了材料和技術的內容,比如學生通過動手給自己做工具箱,學習使用各種電動工具了解一些常見的材料特性,以及各種材料的連接方式。在美國和其他大多數國家的建筑設計、環境設計、室內設計和產品設計的教育實踐中也證明,在車間或操作間獲取到的感性認識遠比單純擺弄一些材料要快得多。
包豪斯主義的后繼者認為,我們不能把學生在車間的教育僅僅看作是對于手工藝的培養,學生在車間里得到更多的是對技術的認識,對材料性能的了解。作為一個學習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來說,這個過程在任何年代都是無法避免的,如果只是做一些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的練習,這不僅是時間上的巨大浪費,還會造成培養對象技術上的先天不足和發展的后天畸形。
二是突出設計表現和繪畫技法的結合。設計表現是學習環境設計、室內設計不可缺少的一門課。和其他設計一樣,這一學科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再表現的過程。繪畫技法的掌握和制圖的能力決定了學生對于設計的闡述和與他人交流的可能性。這對于學生有更實用的意義。
根據包豪斯的課程安排結構,對不同設計學科的學生,繪畫技法掌握的標準是有區別的,就是對“技”的要求與掌握層次的不同。教授環境設計、室內設計繪畫基礎的教師。也是環境設計、室內設計專業的人員,而并非繪畫藝術的人員。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學習環境設計的學生學習插圖設計的繪畫技法的掌握是為了訓練他們對于空間節奏、尺度等的準確表現,那無疑是本末倒置;技法的純熟與否,作品的美學價值有多少,都是次要的。有針對性地對環境設計、室內設計專業的學生在設計表現的基礎上進行繪畫訓練才是各高校開設此專業時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環境設計教學中,必須增加教學環節的實踐性教學內容,讓設計與技法得以實際體現。使課堂理論和工程實踐相結合,以便縮短“虛擬設計”與“實務設計”之間的距離。從上可以看出,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技”在環境藝術設計框架中的地位是突出和超前的。
現狀:緊緊抓住“藝”這一靈魂拓展設計的形式與內容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項長期性、全過程性的工作,僅僅突出“技”只能滿足一時的需要,而忽視長遠的利益;只能提供一時的實用性,而喪失了永久的藝術性和社會價值。用“藝”主導方向,藝技結合,成了現今設計師們的通用手法。
首先是夯實“藝”的基礎。后來的設計師們認為,沒有對環境藝術的認識,不了解最新的設計藝術風格,不清楚各造型要素、手段、方式方法對環境設計的制約及影響,就不能夠保證自己設計的作品能夠滿足現實的需要。而這些基本技能及專業素養的掌握,全靠單一的專業書本知識是無法解決的,學生只有通過選修相關或邊緣學科知識,才可以使自己將整個體系的課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并形成一個系統。在基礎課程中由教師對學生的單方向傳授的教學方式,應該在選修課程中轉化成教師與學生更多的討論交流的方式。教師更多的是對學生的引導,而不是絕對的灌輸。
環境設計教育必須針對其特點,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及培養方式,最為重要的就是有目的的多進行教學實踐環節的訓練,這是對基本理論的延伸。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掌握到超前的設計理念,熟練的設計技巧,還能熟知材料、工藝及科學技術在環境設計當中的應用,以及作為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這些內容,只有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注重“藝”實現過程的多樣化。在基礎教學階段,尤其在如今的高校培養過程當中,這一點更多的是通過選修課程開設的多樣化來實現的。選修課程的開設與選擇應該是泛化的,針對性太強的結果,就是反而沒有了針對性。在具體的教學中,每個老師開設的選修課題中,除了有明確的方向之外,課題還經常是探討和研究性的,涉及的方向應該既包括理論方面,也包括技術方面。
我們縱觀整個包豪斯體系的發展過程,不管是格羅佩斯的理想主義,還是邁耶的共產主義,或是米斯的實用主義,這些都無一不繼承和發展了對人的需求、對科學技術的印證、對知識的包容的追逐和兼容。近年來,國際上對于環境設計的討論在設計師中逐漸熱烈,環境設計逐漸被認為是一個綜合的設計領域,尤其是室內設計,它與人的密切關系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了建筑設計。因此,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其他專業的內容越來越多地被列在環境設計選修課中。無論從概念上還是技術上,以往的課程已經不能完全適用于當今復雜多變、充滿信息的環境了。設計理念的不斷更新,設計手段的不斷革新,職業更迭的不斷加劇,這些都把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推到了風口浪尖,對相關選修課程的擇優汰劣愿望也日益緊迫。選修課程的多樣化,既是迎難而上的利刃,也是設計教育的一個方向。
作者簡介:
陳敏(1969- ),男,江西上饒人,江西財經大學藝術設計系副教授,學士,1994年北京服裝學院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