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僅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木匠,數年間在寧夏、內蒙古等地呼風喚雨,用近似“空手套白狼”的方式騙走17.58億元。這個化名“鄭澤”的“假港商”王細牛,本是湖北省黃梅縣龍感湖農場的木工,當地人都叫他“王木匠”。如今,“假港商”現出原形,王木匠鋃鐺入獄。但對這出鬧劇的反思卻遠未結束。
這出鬧劇并非王木匠一個人的“獨角戲”。試想,一個子虛烏有的“港商”,要想證明他的身份,幾個電話或許就可以辦到,為什么銀行、企業家、民眾會對這個騙子深信不疑,進而乖乖地把錢送上門呢?
王木匠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總結出了“騙子定律”。他說:“阿基米德說過,如果給他一個支點,他能撬動地球。我的定律是:抓住一個政府領導的弱點,我就能攪動一座城市。”他的秘訣是先“拿下”政府官員,讓官員成為他行騙的“道具”。當王木匠成為政府官員的座上賓,人們的警惕心理就小多了。王木匠請建筑施工單位領導吃飯,他邀請當地一位領導出面作陪。席間,這位領導拍著王木匠的肩膀說:“小鄭是很有實力的啊,你們怕什么?”一句話,又讓這個騙子騙了兩億多元。王木匠騙術高就高在巧妙地利用了政府的公信力。
一些干部為什么會成為騙子的道具?依照王木匠的“騙子定律”,他們被騙子抓住了弱點。某些政府官員最大的弱點在于患有“政績饑渴癥”。為了追求GDP,他們熱衷于拉大投資、上大項目、出大政績。這種浮躁心理為王木匠大施騙術打開了方便之門。王木匠虛構的“西北地區第一高樓”工程竟被列為獻禮的項目,這正說明了問題的實質。患有“政績饑渴癥”的官員,急于出政績,急于升官,一聽說港商有大項目、大手筆,就高興得不辨真偽,特事特辦,一路綠燈,惟恐跑了財神爺。官員的政績焦慮加上不受限制的權力,使騙子長驅直入。
鬧劇結束了,但王木匠的“騙子定律”依然值得各級領導干部自省。王木匠總結出的“騙子定律”,應當成為一個反面教材。倘若一些領導干部仍不改變政績觀,仍然不能樹立科學發展理念,盡管王木匠鋃鐺入獄了,但總有一天還會有“趙木匠”、“李木匠”繼續招搖撞騙。
(張鳳祥薦自《人民日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