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一年給我寫兩封信,
反映一下鄉里的情況”
1953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的劉正山(劉少奇大哥的孫子)回鄉度暑假。離京前,劉少奇交代他一項任務,回鄉后為他找幾位農民“秘書”,經常向他反映農村的情況。劉少奇希望他的農民“秘書”是真正的翻身農民,種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講真話的老農。
劉少奇要在家鄉請幾位農民“秘書”,鄉親們以空前的熱情參加提名。經過篩選,最后確定成敬常、黃端生、齊海湘和另一位農民,作為特邀“秘書”,定期向劉少奇反映農村情況。
9月初,劉少奇邀請4位農民“秘書”到北京面談。
9月15日,成敬常一行抵達北京。敘談是從鄉間的人和事開始的。劉少奇接著又問起家鄉的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社會治安……成敬常說:“我帶來一個材料,是聽取了大家的意見,跟村小學王老師商量整理的,請劉主席過目!”
劉少奇接過那份材料,仔細看了一遍,說:“你反映的情況很好。我在中央工作,需要從多方面了解下情。這次請你們4位來,就是想跟你們商量,經常保持通信關系。”
劉少奇又特別囑咐大家:“請你們一定要講真話,千萬不能說假話。說錯了不要緊,我不會責怪你們,更不會打棍子。你們能不能夠做到?”4人齊聲回答:“能夠做到。”“群眾諒解了,
你還可以出來工作”
鄉農會主席王升平雖然不在劉少奇特邀的4位農民“秘書”之列,但他心里時常想著一件事,就是如何使農民盡快致富。于是他也寫了一封信,提出開發煤礦的想法,讓成敬常直接面呈給劉少奇。
成敬常返家的當天下午,就興沖沖地來找王升平,說:“升平,少奇同志給你來信啦!”
劉少奇在信中說:“謝謝你們及很多來信的朋友……但請你們告訴我真實情形,是好就說好,是壞就說壞。并且最好能說具體些,說明事情的發展經過,而不要有任何的夸大或隱瞞,這須請你們注意……此外,關于鄉間問題,仍須向縣、區、鄉政府請示處理。”
此后,王升平也就成了劉少奇的農民“秘書”,常常把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寫信寄去。
可是,王升平一邊給劉少奇寫信,抨擊農村一些基層干部脫離實際、瞎指揮的做法,一邊自己又這樣干。在安湖塘下的良田中挖魚池,在花明樓的坡上挖樹平山砌涼亭,都是王升平讓鄉親們干的。這些餿主意遭到群眾的抵制,他就扣社員的飯,罰他們的工……
這也是“大躍進”結下的一枚苦果。那時候,王升平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上級布置下來的任務重,完不成要挨批斗。這樣,一批本來很善良正直的農村干部,便置群眾利益于不顧,干盡勞民傷財的事,嚴重影響了干群關系。
不久,上級派來整風整社工作組,群眾對王升平的意見很大,公社宣布撤銷他的大隊黨支部書記職務,并要求他向群眾作檢討。王升平覺得委屈,既不檢討,也不去隊里干活。
這天,吃過早飯,忽然有公社干部領著一位穿著公安制服的人來找他。公社干部告訴他,是劉少奇主席回來了,要找他談話。
劉少奇問王升平多大年紀,讀過幾年書,都做過些什么事。接著又問:“聽說你犯了錯誤,是怎么回事?”
王升平耷拉著腦袋說:“沒有聽黨的話,沒有聽毛主席的話!”
劉少奇說:“我看還要加一條,沒有聽群眾的話。你把安湖塘下面的好田改成魚池,搞那么大,費那么多工,也不養魚。山上本來長滿了樹木,你砍了樹木開茶園,你跟群眾商量過沒有?脫離了群眾,日子當然就不好過了。”
劉少奇嚴肅地說:“我們有過失,使群眾遭了罪,不檢討,行嗎?當然啰,檢討了,群眾諒解了,你還可以出來工作。前提是必須徹底改正自己的錯誤!”
話題轉向公共食堂。劉少奇說:“王升平,你實事求是說說看,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
王升平支支吾吾:“劉主席,有些話,我不好講!”劉少奇說:“不要有顧慮,白的就說白,黑的就說黑,把你請來,就是要你講真心話!”
于是,他鼓起勇氣說:“報告劉主席,這公共食堂如果還辦下去,會弄得人死路絕,國破家亡!”接著,他還列舉了他家所在的柘木沖食堂的種種弊端。
劉少奇說:“既然大家都覺得食堂不好,中央制定的《六十條》也發下來了,你們的食堂為什么還不解散呢?”王升平說:“公社說,這里是劉主席的家鄉,解散食堂要慎重!”
劉少奇很生氣,顧這些虛名,怎么不想想群眾在餓肚子!他說:“王升平,既然大家都不愿意辦食堂,你回去把你家所在的食堂停辦了!”
第二天清早,太陽剛剛出山,王升平正在屋里煮飯,劉少奇忽然來到他家。王升平高興地說:“報告劉主席,昨晚連夜開會,社員群眾一聽劉主席支持解散食堂,大家都鼓掌,一些人還流了眼淚。”
左鄰右舍聽說劉主席來了,都圍了上來。劉少奇熱情地問候大家。
劉少奇問一位老農:“昨天晚上,聽說王升平召集你們開會,把食堂解散了。這件事,他還辦得不錯吧!”
劉少奇進一步說:“鄉親們生活很困難,王升平當基層干部這么多年,吃的住的用的跟大家并沒有兩樣,這說明他至少沒貪沒占。他有錯誤,但有些錯誤的責任也不全在他,有些東西是中央提倡的。中央有錯誤,要向群眾承認這個錯誤。鄉親們餓了肚子,苦了一兩年。現在中央明白了,王升平也有切身體會。他改正了錯誤,就要讓他振作精神,更好地為群眾辦事!”說著,劉少奇提議和鄉親們一起照相。
王升平為劉少奇的人格力量所感動,不再為自己的錯誤辯解,一次一次地在群眾會上認真作檢討,終于取得上級和群眾的諒解,不久后又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
“請你們給我一點通信
自由,不要扣壓我的信件”
開頭一段時間,劉少奇都能及時收到農民“秘書”的情況反映,要么親筆復函,要么由鄉間進京的人捎話。但自1957年冬天以后,情況有了變化。
1958年4月,成敬常又給劉少奇寫信,反映鄉里種田搞密植,沒有行距和株距。農民想不通,公社就下命令,強迫推行,誰反對就斗爭誰。
1959年秋收后,成敬常目睹公社、大隊浮夸風嚴重,畝產明明只有200多公斤,卻報成400公斤。
接連幾封信發出之后,卻總也接不到回信,到后來,成敬常吃不飽飯,得了水腫病,就沒有再寫信。
1960年5月,忽然有兩個干部找到他,說劉少奇回到炭子沖,請他現在就去見面。
劉少奇一見到成敬常吃了一驚,一個五大三粗的種田漢子,如今竟形銷骨立。劉少奇既安慰又責備他,說:“你們的生活這樣困難,為什么不及時把情況告訴我呢?”
成敬常忙說:“我們一直堅持給您寫信呀!”1953年從北京回來后,成敬常前前后后給劉少奇寫過9封信。
劉少奇的眉頭擰緊了,說:“昨天,王升平也說寫過好多信……”
劉少奇當即指示湖南省公安廳,請他們查一查,為什么在他的家鄉,群眾寄給他的信件都收不到。湖南省公安廳立即進行了調查。據當地郵電所反映,成敬常和王升平二位給劉少奇的信件,是公社書記和一位縣里下來掛職的大隊長拿走了。后來,調查組在縣郵電局查閱會議紀錄,發現扣壓群眾信件并非偶然現象。
5月8日,劉少奇與炭子沖的干部群眾座談,那個扣壓過信件的公社書記也在座。劉少奇敲了他一下,說:“以前我和王升平、成敬常通信,今后我還想和他們常通信。請你們給我一點通信自由,不要扣壓我的信,好不好?和我通信并不是要搗公社、大隊的蛋,我是想幫你們的忙。我這個人也可能犯錯誤,幫個倒忙,那我再向你們承認錯誤,作檢討!”他轉頭又對成敬常等人說:“今后為了大家的事,你們認為需要當面向我反映情況,可以隨時來嘛,住房吃飯我出錢!”
(摘自《黨史博采》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