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字顯示,占全球人口總數5%的美國人,消耗著全球23%的能源,吃掉15%的肉品,用掉28%的紙張。美國,這個全世界最龐大的經濟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著地球資源,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走進美國家庭感受浪費
最近,記者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的一個中產階級生活區,叩開了一個美國家庭的大門,想切身感受一下消耗巨大的“美國生活方式”。
這是一個“東西合璧”的家庭。女主人杜女士來自中國上海,是記者的朋友,男主人克里斯是美國人,夫妻兩人都是會計師。杜女士家是一個獨門獨院的一層樓建筑,里面有2個客廳,4間臥室、5個衛生間。后院是游泳池和花園,一個自動噴水裝置正在澆灌草坪。車庫里停放著兩輛車,一輛是排氣量3.0的“豐田”牌SUV(運動型多功能車,油耗普遍較高),一輛是“通用”牌廂式轎車。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中國這句老話在美國可是不合時宜。果不其然,杜女士話匣子一打開,就列舉出了老公“浪費”的七八條“罪狀”。她指著客廳里的壁爐對記者說,“如果你晚來幾天,就能趕上燒壁爐啦”。她說,每年一入冬,克里斯就會點燃壁爐。洛杉磯的冬天其實不冷,最冷時也不過5攝氏度,這幾年的冬天還越來越暖和。但克里斯燒壁爐的熱情卻不減,而且喜歡把火調到最大,結果弄得屋里的溫度比夏天還熱,全家人都要穿短衣短褲,杜女士一再反對也無效。克里斯解釋說,“冬天燒壁爐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否則是沒有生活品位的表現”。夏天用空調也是一樣。杜女士家里裝的是中央空調,整棟房子只有一個開關,只要一開空調,中央系統就向房屋的每個角落供冷氣。即使是夜晚客廳和廚房里沒有人,空調也開著。杜女士想說服老公裝分體式空調,但老公說,美國家庭不裝分體式空調。
與大多數美國家庭一樣,杜女士家里大小電器樣樣俱全,像洗碗機、烘干機、除草機、除落葉機這些中國家庭極少使用的電器,比比皆是。出于對妻子的愛護,克里斯從來不讓杜女士動手洗碗,即使只有三四個碗碟,也要用洗碗機轉上一個多小時,先清洗,再消毒,然后烘干。加州法律規定居民不得在戶外曬衣服,因為這“有礙市容”。無奈,杜女士每次洗完衣服后,都用機器烘干衣物,甚至洗幾件內衣也不例外。像加州一樣用法律禁止戶外晾曬衣服的州在美國還有很多,甚至包括陽光明媚的佛羅里達州。據統計,美國家庭平均每年每戶僅使用烘干機就要消耗1079千瓦時電能。杜女士家里的電器更換頻率很高,電器出了小毛病就扔掉,克里斯解釋說,美國沒有維修電器的服務。
杜女士向記者“抱怨”這些的時候,克里斯一直在旁微笑傾聽。對普通美國人來說,這些都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生活方式了,他們對此渾然不覺。
用餐巾紙擦桌子,
拿打印紙當草稿紙
正如杜女士所說,她的家只是千千萬萬個美國家庭的縮影。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美國人大手大腳的消費方式早已習慣成自然。
美國號稱是“輪子上的國家”,汽車保有量達2.4億輛,幾乎是人手一輛。美國人喜歡開車,尤其喜歡開馬力大、耗油量多的車。在美國,你很難找到排氣量在2.0升以下的車。在紐約曼哈頓,坦克一般模樣的悍馬、大而無當的加長林肯、卡車般的卡迪拉克十分常見,就連福特出租車排氣量也高達4.5升。
美國人還愛住大房子。除了紐約、洛杉磯這樣的大都會的城市居民會選擇住公寓,普通美國家庭大多是住獨棟的房子,面積都在兩三百平方米。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家庭數量在過去近40年間翻了一番,這意味著美國人需要的房屋數量在大幅增加,而這勢必造成家庭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溫的能源消耗量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美國人的浪費現象更是隨處可見。到超市購物,一樣東西的包裝能有三四層;去快餐店用餐,餐巾紙可以成堆地拿,顧客不但用它擦嘴還擦桌子;辦公室里的打印紙經常被當作草稿紙用。國內一位朋友來美國出差后曾對記者感慨地說:“看看美國的廁所,就知道這個國家多富足、多浪費了。光是美國的公廁,每天要用掉多少擦手紙啊!”
美國人如此,政府也是如此。洛杉磯的法律就規定,公共設施晚上不亮燈要受處罰。美國還有許多城市與洛杉磯一樣,都是不夜城,商業大廈、政府部門、公司大樓從不熄燈。
美國環境與人口中心的報告顯示,美國人的自然資源消耗量超過了世界總消耗量的1/4,為世界之最;年人均耗水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人均石油消費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近1/4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是美國排放的。這種“消費”地球資源的力度絕非他國可以比擬。
“美國文化的意識形態
是消費而不是節儉”
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如此浪費,究竟是天性使然,還是另有原因?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大衛·巴納德教授認為,這首先是因為美國是消費型經濟。消費是美國經濟的基礎,美國人相信,只有通過積極消費才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和財富。事實上,現代意義上的消費主義最早也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當時,過剩的產品必須要大量的揮霍性消費來支持。因此,美國文化的意識形態歷來就是消費而不是節儉。
其次,美國的富足是美國人敢于大量消費乃至浪費的信心來源。強勢的經濟地位和充分的市場競爭,使美國人能夠享受到全世界最為價廉物美的商品,這就難免會養成浪費的壞習慣。此外,在絕大多數美國人看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定能夠解決能源短缺的問題,因此他們并不打算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應對世界能源危機。
也有人并不這么樂觀。2007年10月美國人口達到3億人。美國人口普查局預測,2043年,美國人口將達4億人。屆時,美國的能源需求增加量將相當于目前非洲和拉丁美洲能耗量的總和。美國環境和人口中心負責人維多利亞·馬卡姆認為,“更多的自然資源被美國人消耗以維系他們的日常生活,同時對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系統造成更嚴重沖擊”。
還有人預言,隨著人口繼續增長,美國人如果還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要么很快面臨能源危機,要么與世界爭奪能源”。正因為如此,美國政府也在試圖影響和改變國人浪費的生活方式。2007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新能源法案,降低美國汽車油耗標準。而且,美國各地還紛紛掀起了抵制瓶裝水的熱潮。
盡管節省能源的呼聲日漸高漲,但最新一項民意調查卻顯示,50%以上的美國人目前并不愿意為節約能源而改變生活方式。
(邱寶珊薦自《環球時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