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曾在與網民的對話中說,為什么在應對金融危機這樣重要的時候,群眾卻十分關注反腐敗?我以為,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和政府廉潔是支撐一個社會穩定的三個頂梁柱。而在這三者當中,政府廉潔尤為重要。從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實踐要求看,推進包括財產申報在內的制度建設,必須要從鞏固執政黨的合法性地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來加以認識。
阿勒泰的事件引起巨大反響
新疆阿勒泰注定要寫進中國反腐敗制度建設的歷史中,2008年5月,阿勒泰紀檢部門出臺了《關于縣(處)級領導干部財產申報的規定(試行)》,宣布從2009年1月1日起,該地區將在全國率先實行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從2009年1月1日起,新疆阿勒泰地區縣(處)級領導干部首次財產申報工作正式實施。首次公開的千余名官員財產申報,其中縣(處)級干部申報率為98.97%,科級干部申報率為100%。阿勒泰官員財產申報,受到了各界的普遍關注,使這個地廣人稀的邊遠地區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有媒體稱其是“尖刀刺向了腐敗的心臟”。2009年初,中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馬馼對媒體表示,中紀委正在關注阿勒泰的試點。在2009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紀委副書記何勇再次表示,中紀委正在想辦法制定官員財產公示的有關條例或者規定;新疆阿勒泰的試點經驗,將是重要的參考。不過它只是一個地區,如果要在全國推進這件事情,肯定還有很多需要再完善的地方。
與發達國家精細的申報制度相比,阿勒泰推出的申報制度確實還只是初步的,公眾所關心的許多問題仍然很不透明。例如,主要公示申報人的收入和收禮情況,而申報人的汽車、住房等動產、不動產,購買股票、證券等理財產品,由遺產繼承、贈與等形式獲得的財產,債權債務以及個人銀行存款等內容,列為秘密申報范疇不予公開,同時,上千名官員沒有一人申報收禮的情況,明顯不符合實情。阿勒泰官員申報的不透明,招來輿論的如潮批評。一些痛恨腐敗的人士將阿勒泰這次“吃螃蟹”行動批成“作秀”。盡管疑問不斷,阿勒泰“陽光法案”的付諸實施仍被評價為中國有史以來首次將縣(處)級官員的“家底”公布于眾的嘗試。
官員財產公示的今與昔
早在1987年,全國人大有關負責人就提出:“一些國家規定的公務員應當申報財產收入,我國對國家工作人員是否建立申報財產制度問題,需在其他有關法律中研究解決。”1988年我國起草了關于國家行政工作人員報告財產和收入的規定草案;自1994年起,有關《財產收入申報法》就已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項目;1995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2001年6月中共中央頒布《關于省部級現職領導干部報告家庭財產的規定(試行)》,但上述“規定”距離全面建立官員財產公開制度仍有差距,需要進一步完善。在2005年的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王全杰提出了《建立官員個人資產申報制度》議案,引起了廣泛關注。2009年全國兩會前,王全杰再次在博客上發表了“吁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再提官員財產公示議案——給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一封信”的文章。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年的“兩會”上都有代表、委員呼吁人大制定財產申報法。面對社會各界要求盡快制定官員財產申報與公開法律的要求,立法機關的回應是,“目前制定這一法律的時機尚不成熟”。但什么才是立法的成熟時機,并沒有權威性的解釋。
1995年以來實施的“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其內容是只報個人收入,不報家庭財產;只報勞務收入,不報非勞務收入;只在內部向人事部門報告,不向社會公布。因此實施十多年來,并沒有使中國的反腐敗制度性建設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如何讓領導干部將自己及其配偶和子女的財產展示在陽光下,接受人民的有效監督,是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的重要內容。阿勒泰敢于走出這勇敢的第一步,并將公示內容由“收入”擴大為“財產”,被輿論稱為“破冰之舉”。但為什么這一創新制度實踐首先從阿勒泰這個市場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開始?這或許與這一地區的政治生態環境密切相關。“這里地方財力有限,相對而言權錢交易的腐敗要少一些,多數領導干部的收入就是工資,所以我們這里不怕陽光,不怕公開財產。”
關于官員財產申報公開的立法遲遲未能推出,與許多因素密切相關,一份關于建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調查表明:97%的官員對“官員財產申報”持反對意見,這或許是官員財產申報難以進入立法程序的主要原因。很多現實的問題,比如如何有效監督官員財產申報是否屬實,官員合法財產如何界定等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我國與財產流動相關的登記制度和監管制度不完善,大量的財產流動處于不受監控的狀態。而在國外,絕大多數交易都是通過信用卡完成,金融信用體系可以發揮監控作用,加之其相對完善的司法監督、新聞監督,基本可以達到對官員財產的掌握,但這正是我國反腐監督的軟肋。
中國在1995年和2001年,先后發布了兩份官員收入申報的相關規定,但制度設計上的先天不足,對于申報對象、申報范圍界定過窄等種種先天缺陷,以及執行中的變形走樣,加上缺乏后續審計、稽核等公正、獨立、權威的制約措施,致使財產申報制度難以發揮應有作用,官員收入申報制度有名無實,成效甚微,即使廣受關注的阿勒泰的“破冰”之旅,也由于秘密申報、有限申報、收禮零申報、財產申報成“合法財產申報”等問題受到嚴重的質疑。“現在的關鍵,是我們有沒有破釜沉舟、排除阻力、真正推進反腐敗進程的決心和魄力”。
人心所向 眾望所歸
早在230多前,瑞典就制定了被稱為“陽光法案”的“公職人員家庭財產申報制度”。1883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凈化選舉,防止腐敗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財產申報的法律。此后,美國等國都相繼實施了財產申報制度。制定“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公布法”,已經成為國際慣例,其中有經濟發達國家,也有經濟不發達國家。國外的申報制度除了初任申報、日常申報和離職申報,還堅持全部、真實、公開的原則。美國相關法律中,規定了嚴厲的處罰措施:對拒不申報、謊報、漏報、無故拖延申報者,各單位可對當事人直接進行處罰。
沒有監督的權力,往往容易產生腐敗,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反腐力度。2008年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28516件,133951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盡管反腐力度不斷加大,但反腐的形勢卻未見好轉,如何提高反腐敗的效果,“官員財產申報和公示”成為重要的制度安排。而實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就要引進監督機制。2008年兩會前夕,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成瑞、北大教授鞏獻田等一批退休官員和學者,給全國人大等提交建議,呼吁盡快制定《縣處級以上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公布法》。在2008年“兩會”期間,一項網上調查顯示,對于當前反腐倡廉工作,90.1%的人認為有必要實行領導干部財產公示制度。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實施后,在一項關于“公眾最希望政府公開的信息是什么”的調查中,有77.5%的人選擇了“官員財產情況”。2009年全國兩會召開前,由數百萬網民總結出“六大期盼”,反腐倡廉名列其中。新華網與中國政府網針對兩會聯合推出的大型網絡調查顯示,“反腐倡廉”超過“應對金融危機”成為網友關注的最大熱點話題。在2009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重慶律師協會副會長韓德云第四次提交了“公務員財產申報法”議案。一系列議案和民意調查表明,進行反腐敗的制度設計和安排,規范行政權的活動,將公權力的行使置于公眾監督之下,已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我國的制度反腐敗時機已經成熟。
官員財產申報是反腐敗的核心環節。構建預防腐敗體系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我國的財產申報制度應盡快從秘密申報發展到公開申報、從區域試點到全國推行,阿勒泰地區的實踐只是我國走向全面公開官員財產制度的第一步。政府信息化建設的加快也為我們實現反腐敗的制度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關鍵還在于我們要有推動反腐敗制度建設的緊迫感。只有實現政務公開等一系列改革,社會公眾才可能積極有效地參與公共生活之中,才能對政府實施有效的監督。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設事關執政黨的事業興亡成敗,事關民心所向。在我國建立官員財產公開制度,不僅是我國面對經濟危機的應對之策,更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善民主政治體制的需要,也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一系列腐敗個案表明,財產申報和公開等的制度缺失,容易誘發腐敗分子的僥幸心理。只有把監督權真正地交給群眾,腐敗分子才無處藏身。要減少腐敗,既要靠社會主義民主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也要靠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轉變政府權力,充分發揮市場對生產要素的基礎性配置作用,尊重公眾知情權,保證公眾的監督權,把官員的財產置于陽光下,公眾才能對官員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執政黨才能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實現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從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實踐要求看,推進包括財產申報在內的制度建設,必須要從鞏固執政黨的合法性地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來加以認識。
編輯:董曉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