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條新聞讀來耐人尋味。因抽天價煙而被網(wǎng)民揪出的周久耕“倒了”,“九五之尊”卻“火了”,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之下,其銷量反而上升了70%,頗有些“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的意味。這種結(jié)果看似荒誕,卻也不難理解,人都有好奇之心,尤其是手握重權(quán)無所不能的某些官員,對于新時尚、新享受的占有能力以及比富炫貴的心理欲望,更是高于常人。何況還有一批別有用心而且總能摸準領(lǐng)導(dǎo)“脈搏”的下屬和關(guān)系人,他們也會抓住這種機會及時奉上,讓領(lǐng)導(dǎo)嘗鮮、滿意。周久耕的“倒下”,不僅沒有震懾住官員們高消費的腐敗奢華,反而給他們開闊了思路,提供了一種新的消費選擇。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了幾年前名噪一時的廈門“紅樓”,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招待所,卻因為賴昌星在此驕奢淫逸、拉攏腐蝕大批黨政官員“下水”,而成為反腐教育的基地。然而,結(jié)果卻遠離教育的初衷。全國各地不少黨政官員爭相前往,一些人看后大呼“開眼”,十分羨慕腐敗分子的奢侈生活;還有些人取到了“真經(jīng)”,學(xué)會了人家“是如何腐敗的”,感嘆自己以前工作、生活和賴昌星們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他們不但沒有受到警示教育,相反還催生出發(fā)生腐敗行為的欲望。
記得杭州岳王廟里有一尊鐵鑄的秦檜像,經(jīng)常被游人指指點點,幾百年來不斷遭到世人唾棄,就是因為鐵像是佞臣的替身,這就是正常的“恨屋及烏”心理。今天的“九五之尊”香煙,“紅樓”里那些極盡奢華之能事的按摩大浴缸、保險箱等高檔用品,其實也和鐵像一樣,本身雖無罪過,但還是被貪官利用,成為“腐敗”的道具和標簽。但它們受到的待遇卻完全不同,不僅沒被封殺搞臭,卻被人爭相效仿,不得不讓人感慨一番。
現(xiàn)代某些貪官倒臺之后,其享用的物品和其腐化的生活方式不臭反香,甚至成為坊間推崇的極品和艷羨的對象,這種不正常的現(xiàn)象傳遞著這樣一個信號:輿情民意對于腐敗現(xiàn)象有著一種“曖昧”的,甚至是以丑為美、是非莫辨的畸形價值觀。而且這種認知隨著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件件貪官牟取暴利卻得不到嚴懲的實例發(fā)生,隨著腐敗收益遠遠大于成本的心理認同的產(chǎn)生,而不斷得到復(fù)制、強化、傳播。
就是這種思維方式,使得社會輿論對腐敗的態(tài)度頗有些像吃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題起貪官的腐敗行為,恨得牙根發(fā)癢,但是一旦自己有了機會,也是如此;別人得利,自己氣憤,而一旦某種腐敗行為能使自己獲益,就立即默不作聲了;“笑貧不笑貪”,把腐敗分子當(dāng)成“能人”,極力攀附拉攏,甚至出于私利為腐敗分子提供掩護。這些容忍腐敗、同情腐敗乃至羨慕腐敗、攀比腐敗的“腐敗文化”。污濁了社會風(fēng)氣,為腐敗行為提供了孳生蔓延的空間,因而無法真正形成對腐敗“人人喊打”的輿論氛圍,無法養(yǎng)成對腐敗“零容忍”的行為習(xí)慣。反而堅定了腐敗分子的腐敗信心,進而生出“不以腐敗為恥”,而“以腐敗為能”的畸形價值觀。這或許就是為什么反腐的力度年年加大,但腐敗之風(fēng)卻仍難以剎住的深層次文化原因。
對于貪官用品和生活方式的追捧,不過是這種心理的外在表現(xiàn),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打死一兩只貪官老虎,難以起到嚇住群狼的目的,關(guān)鍵是要塑造起積極健康的“廉政文化”。上世紀70年代,香港展開了一場“廉政風(fēng)暴”,在鐵腕懲治腐敗行為的同時,還注重開展了一場“價值革命”,以提高公眾對腐敗的認識,使之對腐敗“零容忍”的觀念和腐敗的羞恥感深入人心,這樣才有了后來以廉潔著稱的香港,再反過來看我們當(dāng)前的反腐敗斗爭,在開展思想教育,制度管理,監(jiān)督規(guī)范的同時,也有必要加強廉政文化的建設(shè),樹立起反腐倡廉的公民文化,純潔人的心靈,端正黨風(fēng)和社會風(fēng)氣,強化輿論監(jiān)督,讓腐敗分子成為“過街鼠”和“落水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反腐敗斗爭不斷引向深入。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