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眾多女子淪為外國人的“假門妻子”
2002年10月28日,本該是印度姑娘帕爾文,保羅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26歲剛從大學畢業的她準備結婚了,丈夫是一個英國籍印度男子。而且,3個月以后,她就計劃離開在旁遮普邦的老家,搬到英國貝德福德,和她的新婚丈夫團聚。在婚禮上,她看著300位參加婚宴的客人喝酒跳舞,帕爾文開心得有些飄飄然?!拔耶敃r感覺自己好像在天上,”她一邊說著,一邊翻著床邊放著的結婚相冊,“現在看起來,這一切都太可笑了?!?/p>
原來,使人想不到的是,帕爾文的夢想在一夜之間成了泡影。在結婚5年以后,她仍然和自己的父母住在老家,她的丈夫杳無音信,而且再婚的希望也很渺茫。像帕爾文這樣在草率的包辦婚姻后,被移居海外的印度丈夫(許多已經加入英國國籍)拋棄的印度女子還有成千上萬。
有些男人在新娘拿不到簽證后失去了耐心;也有不少丈夫把嫁妝據為己有或要求女方出錢申請簽證;還有一些人已另有妻室,只是把印度新娘當成“假日妻子”。這方面目前還沒有官方統計數據,原因之一在子受害者極少公開實情。但是,印度政府估算,自2004年以后約有3萬名印度女子被這種方式欺騙,其中有1.5萬名來自帕爾文·保羅的家鄉旁遮普邦。
印度一位部長說:“這會毀掉眾多印度婦女的一生?!薄斑@些在英國或者其他地方的壞男人根本不怕在印度對他們采取的法律行動。他們甚至是在利用這股移民熱?!?/p>
這個問題在印度早就存在。長期以來,印度人(尤其是旁遮普邦的印度人)一直認為把女兒嫁給移居海外的印度人是全家移民西方的好辦法。
近兩年來,這個問題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印度政府希望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把不忠的印度丈夫遣送回國,并希望西方政府對在其國家申請印度簽證的“非居民印度人”加以調查,弄清他們是否已婚。
印度政府還希望一些國家加強有關法律,阻止“非居民印度人”在妻子沒有出庭的情況下獲準離婚,印度海外印度人事務部宣布,在嫁給“非居民印度人”后兩年內離婚或被遺棄的婦女有權得到最高1000美元的援助。
印度全國婦女組織負責人吉爾加·威亞斯說:“我們需要與英國加強對話,因為近幾年來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弊病。我們也要在印度增強這方面的意識,讓女孩子們認識到,閃光的并不都是金子?!?/p>
鞭刑錄像震動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多家電視臺4月4日播放一段據信為塔利班武裝人員鞭打婦女的錄像。錄像曝光后引起西方媒體關注,巴基斯坦政府已下令有關部門著手調查。
公開鞭刑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這段長約兩分鐘的錄像由不明身份人員用手機拍攝后交給巴基斯坦女性民權活動家薩瑪爾,米納拉,再由米納拉轉交電視臺播放。
多家電視臺播放的畫面顯示,兩名身穿深色長袍的男子分持手腳、把一名著罩袍和紅褲的年輕婦女臉朝下按在地面。另一名戴頭巾、蓄長須的男子持鞭抽打婦女背部至少下。
婦女大聲叫嚷:“別打了,別打了,很疼啊!”一群男子圍攏鞭刑現場,靜默觀看。
各家媒體均無法確認事件發生時間。《紐約時報》稱,鞭刑發生在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斯瓦特山谷的卡巴爾地區,遭鞭打女子不到20歲,姓名不詳。
自2007年起,斯瓦特山谷暴力活動升級,巴基斯坦軍隊和武裝人員不斷沖突,迄今己致死1200多人,2萬多當地居民逃離家園。
巴軍和武裝人員2007年11月在卡巴爾地區持續交戰兩周,致使大約250名武裝人員喪生。多數西方媒體和一些巴基斯坦媒體認定,在斯瓦特山谷活動的武裝人員隸屬塔利班。
“罪名”不詳
現階段,有關這名女子受鞭刑緣由,存在多種說法,但不同說法都指她行為違反宗教教法。
《紐約時報》以米納拉為消息來源報道,受刑女子違反宗教教法,在沒有男性家庭成員陪伴下走出家門。
這家報紙又援引另一未公開姓名消息來源的話報道,一名卡巴爾當地塔利班武裝人員首領向這名女子求婚遭拒,誣告她違反教法,施以鞭刑。
美聯社就鞭刑事件求證斯瓦特塔利班武裝發言人穆斯林汗。穆斯林汗說,武裝人員。個月前公開鞭刑一名女子,控告她和自己的公公發生不正當關系。但這名發言人無法確定,錄像曝光的是否同一事件。
穆斯林汗認為,假使受刑婦女確實違反教法,施以鞭刑并無不當,但不應以公眾場合為施刑地點。
西北邊境省政府發言人米安·伊夫蒂哈爾·侯賽因告訴美聯社記者,錄像所曝光的鞭刑事件發生于今年1月3日。眼下泄露錄像,目的為破壞軍方和武裝人員2月達成的在斯瓦特山谷?;鸬膮f議。
輿論譴責
民權活動家阿斯瑪,賈漢吉爾稱鞭刑“冒犯全體巴基斯坦婦女”,“令人無法忍受”。她4日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發表電視講話時說:“這能擦亮眼睛。恐怖主義滲透各個角落。一切巴基斯坦愛國者應高聲反對這種暴行?!辟Z漢吉爾說,多個組織5日將在拉合爾組織和平游行,抗議鞭刑暴力,“民眾不會保持沉默”。
巴基斯坦知名律師阿塔爾·米納拉接受《紐約時報》電話采訪時說:“沒有人能為這一行為(鞭刑)辯護。”
多家西方媒體指責,巴軍2月和武裝人員?;鸷?,塔利班加強以教法控制斯瓦特地區?!都~約時報》稱,武裝人員在斯瓦特已破壞幾百所學校,砍頭殺害多名政府官員,禁止女性接受教育。
政府調查
《紐約時報》報道,巴基斯坦總統阿西夫·阿里·扎爾達里和總理優素?!だぜ?日都公開譴責鞭刑并下令調查這一事件。
扎爾達里的發言人法爾哈圖拉·巴巴爾接受美聯社記者采訪時說,扎爾達里認為鞭刑系“野蠻行為”,并已下令有關部門拘捕責任人。
吉拉尼告訴美聯社記者,巴基斯坦政府不會違背在斯瓦特?;鸬某兄Z。但他警告,假如政府權威受到挑戰,軍事行動可能重新展開。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4日發布消息說,上月剛復職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伊夫蒂哈爾·穆罕默德·喬杜里已指派8名最高法院法官組成專門小組,調查鞭刑事件。喬杜里要求執法部門7日前傳喚受刑女子到庭。
(張 寧)
英國政府還沒有收到印度方面的正式要求。但是,英國官員說,他們也開始對這個問題引起重視。
帕爾文和丈夫古爾尚是2003年10月通過一位親戚介紹認識的。古爾尚離過婚,當時有35歲:但帕爾文年紀也不小了,沒有條件太挑剔。此外,男方的家人沒有對嫁妝提出要求。于是,兩家人安排雙方會面。6天后,他們便結婚了。
后來,帕爾文申請英國簽證,古爾尚獨自返回英國貝德福德。
由于他們謊稱雙方已經認識兩年,帕爾文被拒簽。麻煩從此開始。
帕爾文說,古爾尚在她填寫申請表的時候讓她隱瞞事實,然后在簽證官面前故意提出與她相反的說法。
她還指責丈夫要求她拿出50萬盧比(約合1.1萬美元)協助申請簽證。被拒絕后,她丈夫就在英國申請離婚。古爾尚稱帕爾文在說謊,他說:“這場婚姻已經結束,她的家人必須接受這點,趁她還年輕趕緊給她找個新丈夫?!钡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旁遮普邦的農村里,離過婚的婦女通常都被認為是恥辱。
帕爾文說:“我希望古爾尚回來,在這里離婚,在這里面對審判。他奪走了我的青春,我這輩子已經被他毀了”。
(英國《衛報》2009年2月24日 (英)杰里米·佩奇 友光譯)
法閩頻發“板架”事件
法國南部一家工廠工人因與廠方談判陷入僵局,4月7日晚間扣押包括3名英國人在內的4名高管為“人質”,不準他們離開工廠。這些“人質”8日下午重獲自由,與工人共同前往當地市長辦公室繼續談判。
這是法國一個月來發生的第五起挾持高管事件,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譴責這一做法,要求警方將這些工人繩之以法。
捉了又放
事發工廠隸屬英國斯卡帕集團,位千瓦爾瑟里納河畔貝勒加德地區。工廠雇用工人68名,主要生產車用膠帶。由于汽車業不景氣,集團打算關閉這家工廠。斯卡帕集團歐洲部財務主管伊恩,布謝爾在集團總部所在地、英格蘭阿什頓安德萊恩接受電話采訪時說,公司高管與工人7日談判,討論工廠關閉后工人下崗安置問題。當地時間19時左右,雙方談判破裂。
憤怒的工人隨即闖進談判室鎖上大門,把高管扣押起來,另有一些工人在門外把守。工人們還把一輛卡車橫在工廠大門處,防止人員進出。
遭扣押者包括3名英國人,他們分別是集團歐洲郎業務主管德里克·舍溫、集團人事主管桑德拉,埃文斯和集團財務主管戴維,恩特威斯爾。另一名法國經理也遭扣押。
布謝爾說,工人行為“不具攻擊性”,高管們所處環境雖然混亂,但很和平。一名工會代表說,這些高管可以按照意愿在廠內隨意走動,但不得離開。
經歷一夜扣留,這些高管當地時間8日13時左右重獲自由,與工人一同前往當地市長辦公室繼續談判。
各方反應
扣押事件發生當天,法國總統薩科齊譴責工人這種“挾老板以令談判”行為,要求當地警方和法院予以逮捕和懲治。
薩科齊說:“綁架人質能起什么作用?我們是法治國家,我將確保人們遵守相關法律,我們理解,工人們憤怒,但這種憤怒最終將得到答案和解決而平息。這種非法行為只能讓事態更加糟糕。”
集團歐洲部財務主管布謝爾說,廠方與工人已重新回到談判桌前,但扣押事件不會一絲一毫動搖集團談判立場,另外,工人已向廠方保證,不會再度扣押高管。
雖然薩科齊和集團方面都對這種做法持反對態度,但法國民意調查機構CSA7日公布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法國人支持工人挾持高管行動,這一調查機構4月1日至2日對1012名法國人進行調查,其中45%受訪者認為,工人面臨下崗等問題時,挾持高管行為“可以接受”。其中,40歲至49歲年齡段對工人這種行為最為同情。調查同時顯示,半數受訪者不贊同這種行為。
最后“王牌”
英國《衛報》說,法國工人挾持高管行為雖然極端,卻很常見,自1960年開始盛行。這是工人與高管談判時能力范圍內可打出的“最后一張王牌”,英國小報還為法國工人“綁架老板”行為創造一個新詞:“板架”。
法國眼下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經濟衰退,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法國今年失業率將由現在的8.2%上升至10%。在這一背景下,“板架”行為更加盛行。
這次扣押事件是法國一個月來發生的第五起。美國卡特彼勒拖拉機公司法國格勒諾布爾分廠、美國3門公司、索尼法國公司和克萊伯米其林機器零部件廠高管先前均遭遇“板架”。
法國勞工高級研究所負責人貝爾納德·維維耶說,非法國本土公司更易成為工人“板架”目標,因為法國工人認為,這些公司遠離本土作出決定,只基于財務狀況而不考慮行業情況,讓他們更感到無力。
巴黎政治學院政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居伊·格魯說:“如果人們把綁架高管視為一種可得到回報的策略,那么它將廣為流傳。這是一種社會矛盾的回歸,我們曾以為它只厲于過去?!备耵斦f,警方迄今在一系列扣押事件中仍處于旁觀者位置?!半p方(警方和工人)已達成默契,不讓事態失控?!?/p>
(張 旌)
編輯:陳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