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夫(1869-1952),原名玉田,廣東省鶴山縣入,祖上世代務農,但是,李鐵夫從小隨鄉(xiāng)里的一位孝廉呂輝光攻讀詩書,這對他后來在藝術、詩文方面的發(fā)展至為重要,當時大批華工遠渡重洋到海外謀生,李鐵夫也成為其中一員,得親友資助去加拿大謀生,當年又轉赴英國,進入間靈頓美術學校學習,時年僅18歲。
他天資聰慧,又刻苦用功,在考試和比賽中多次獲獎。可惜這期間(1887-1900)的作品油畫、水彩、素描已無從查考,僥幸留下的也非常稀少。1935年李鐵夫在香港舉辦的第一次歸國后的展覽時有11幅油畫在國外的各項畫事中都獲一等獎,除畫于1918年的《音樂家》可以確定以外,其余的均無法考證了。因為李鐵夫在三四十年代生活非常艱苦,作品失敝義嚴重,1935年展出的只是他海外40年中最后10年(1919-1928)的一部分畫作。
但從一些沒有年代說明的油畫作品如《未完成老人像》、《老醫(yī)生》和畫于1919年的《斗牛士》以及《音樂家》來看,李鐵夫的油畫技巧已非常嫻熟老辣,表現(xiàn)出良好的油畫感覺,油畫味濃,語言地道純正,與他同時期的留學生油畫家無人能與他比肩,就是晚他二十多年的留法藝術大師徐悲鴻有的作品也略遜一籌。難怪行些學者說“李鐵夫所探索的西方藝術的途徑和藝術精補與內含足以后那些留學藝術家所沒有觸及的”。
李鐵大在英國學畫中畢業(yè)后,轉居美國,直到他回香港。他幫助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擔任紐約同盟會書記,用自己的藝術作品和獎金資助革命。他的愛國行為在早期畫家小為之甚少,得到孫中山先生的高度評價。
李鐵夫20年代以前的油畫,不論風格,還是技巧,都是追隨兩位美國畫家,威廉-切斯和約翰·薩金特,還在名片上非常自豪地稱是兩位畫家的門生。尤其在肖像方面,他的確吸收了兩位畫家的精華,總之,李鐵夫在油畫語言方面表現(xiàn)出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和擅長傳達人物情緒的藝術能力。
李鐵夫對于推動中國油畫的發(fā)展可能不如其后輩們,但其藝術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編輯:陳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