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國畫收藏逐漸被人重視。90年代末期稍有一些“小名頭”畫家的作品,一般也要賣到四位數以上。記得十五六年前,我有一位朋友很喜歡國畫,買不起,托人搞來了一幅著名畫家、教育家謝瑞階老先生1981年8月份創作,現陳列于人民大會堂國家接待廳題名為《大河上下浩浩長春》的國畫宣紙有限印刷品,拿給我們幾個朋友一起欣賞。實際上欣賞的愉悅,是囿于客觀條件所形成的一種標準而產生的,標準設置越高,喜悅的概率就越低。好在此畫當時被譽為象征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社會主義山水畫的里程碑,沒有機會上人民大會堂觀摩,能夠看到宣紙有限印刷的復制品,當然,也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
有中國畫開始,就有山水畫。山水畫在東晉時,主要還是人物畫的襯托和裝飾手法。山水景色作為主要的表現內容加以描繪,是從五代南唐開始的。當時有南北兩派,在南方,江南山水畫派以董源、巨然為代表。據楊仁愷主編的《中國書畫》介紹:“山水被作為人們世代生息的環境加以描繪。……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山水畫派,善于表現平淡天真的江南風景,尤能體現風雨明晦的變化。”但在瓷器上以山水風景作為主要裝飾手法,要比南唐至少晚了700年,現在可以看到的,明代晚期已經有了這方面雛形的作品,但數量很少。
由于繪畫技法的發展,特別是青花原材料的創新,清代康熙青花的五種色階,能更好地表現國畫的水墨效果,青花山水在清代康熙時期有了發展。乾隆時期,文化藝術得到了長足發展,當時的繪畫名家對瓷繪逐步產生影響,以后一直到清末民初,寫意山水畫作為主要的紋飾,又有了進一步的創新。晚清時期還出現了以瓷為紙,借鑒中國畫淺絳山水的技法,在眾多的瓷器品種中新創了淺絳彩山水畫,也成了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大亮點。
清代中晚期,文房用具特別是哥釉筆筒上,繪青花山水風景紋飾的特點反映得很充分。哥釉表面的米黃釉色和開片紋,給人以絹的質感,并表現出一種清雅的古韻,其繪瓷藝術又展現了自南唐董源,直至清代張宗蒼等眾多名家墨筆山水的畫風,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效果。
我在收藏方面設置的標準不高,所以對這類東西至少比較偏愛,找了幾只這種類型的筆筒,供欣賞。
哥釉青花筆筒特征
哥釉青花較早是在明代萬歷時燒制,清代康熙以后都有制作。據耿寶昌先生著《明清瓷器鑒定》介紹:萬歷哥釉青花“大多胎體粗糙厚重,銜接痕明顯,底足處理多不規整,釉面米黃色或黃色,開片的紋路并非常見的黑色,而是粉紅色。”我接觸的清代哥釉青花筆筒,大都與上述特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