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烏魯木齊
一場空前的暴力犯罪事件,發生在2009年7月5日的新疆烏魯木齊市。
184人死亡、1680人受傷,這是截至7月14日,事件留給公眾的血色記憶。
7月6日,《中國新聞周刊》報道組到達烏魯木齊,在混亂、恐懼、死亡和眼淚中見證了這段歷史。在客觀冷靜地記述事件發展的同時,我們呼吁:無論是哪個民族的同胞,此刻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理性與克制,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使腳下的這片土地免于成為破碎的家園——這是一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逆潮流而動者必定會被歷史拋棄。
愛情與肥胖
又到了結婚季,但新人們在宣誓時要多想想“無論是健康還是疾病”這句話。新的研究表明,婚后幾年,人們變胖的可能性是那些只約會不結婚的人的2.3倍。
該項研究發表在《肥胖》雜志上,通過6949人考察了體重和關系狀態之間的關系。不僅結婚的人更容易變胖,而且那些和男女朋友同居的人也一樣。和丈夫住在一起5年左右的女性增肥的可能性提高了63%。在一起時間越長,體重持續增加的可能性越大。
原因何在呢?研究者調查了1293對夫婦發現,這是因為人們在一起之后,進餐時間變得更重要了,人們不再像單身的時候有那么多時間去健身。人們在婚前花上好幾個月減肥,以便穿得上襯裙和瘦身西裝,婚后就不那么在意體重了。
有一個胖的親密朋友或伴侶,會讓人變胖。怎樣打破這個循環呢?答案就是,參加減肥項目,這樣另一半就算不參加,也會減掉5磅。
婚姻給人帶來許多健康方面的好處,比如長壽、戒煙,但也令人變胖。這是一個悖論,但并不能阻止人們結婚的心愿。
最高法院公正對待消防員
2009年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作出有利于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受歧視的白人和西班牙裔消防員的判決。6年前,該市舉行了消防員晉升考試,但黑人無一通過考試,于是考試作廢了,沒有人獲得提升。通過考試的消防員們提起了訴訟。
紐黑文市稱那次考試是不公平的,但最高法院以5:4的多數意見判決考試是公平而相關的。這一判決在某種程度上讓美國晦澀不明的種族法律變得明晰起來。在美國,雇主們時而會碰到“第22條軍規”:他們不得對任何雇員有種族歧視,但又不能同等對待所有人,如果該措施對某個族群有“完全不同的影響”。
上述案例引人注目。因為,否決消防隊員訴求的下級法院的法官之一正是奧巴馬剛剛任命的大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判決顯示出現任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的謹慎思路,他并沒有徹底放棄“完全不同的影響”這一觀念,而是限定了它的適用范圍,他認為判決應該基于嚴格的理由。
最高法院最近對環保主義者不太友善,在本開庭期的5個案子中判他們全輸。
周立波:聰明的“丑角”
他每天看14份報紙,讀報加上網至少3-4個鐘頭;他不但敢開涮老百姓,還敢調侃領導人;他從舞臺進入號子,又從號子重返舞臺,他最愛讀的書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他聲稱如果要找徒弟的話,最有可能去大學的哲學系或者社會學系尋找……你可能有所察覺了,他帶來的笑聲,與趙本山帶來的笑聲、小沈陽帶來的笑聲、郭德綱帶來的笑聲、姜昆帶來的笑聲,都不一樣。
梁文道曾言:如果輿論環境能寬松一點,我相信會有更多的周立波涌現出來,甚至會有更多比“周立波”還“周立波”的人。
上海灘出了一個周立波。據說,有些辦公室天天在放他的碟片,有些領導干部也在悄悄模仿他。“哪意思啊儂”、“奈伊做特”,成為切口或暗語。
上海文廣演藝中心總裁吳孝明告訴記者,《笑侃三十年》連演31場,場場爆滿;《笑侃大上海》45場票,5月20日一天售罄;6月預售12場票,一天售罄,這是舞臺藝術邊緣化之后,很久沒出現的景觀了。吳孝明站在后臺,底下是烏泱泱1300位觀眾。當天的黃牛票,380元炒到800元。
名家推薦:世紀出版集團向建國60周年獻禮重點圖書
《檢察風云》一直在高唱共和國的正氣歌。它是法治的最強音,是人民保護神的保護神。在300期的文稿中,有兩個字是特大號的:一個是“法”,一個是“民”。法大于權,法大于錢;民大于官,民大于親。——著名社會學家鄧偉志
十多年來,我一直是《檢察風云》的忠實讀者。雜志刊出的驚天大案,斷案的思路和細節,以及大小案情所折射出的社會世態、時代脈搏,往往引發人們種種感慨。現在《檢察風云》又精心篩選,編輯出版了這套五本的集萃,相信一定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葉辛
《檢察風云》是一本頗具可讀性的法制類雜志,從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最新前沿的司法科技到普通人的悲歡離合,其題材包羅萬象。收錄進叢書的內容是這些年《檢察風云》的精華,反映了在社會轉型中法律是如何應對各種社會問題,人們又如何以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權利的。與此同時,它也是一本“醒世恒言”,提醒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注意“合法”與“違法”的界限。 ——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著名法學家何勤華
我們的紀念
吳元浩
我們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說來也是巧遇,《檢察風云》雜志恰逢公開出版第300期。實際上“300”只是一個統計的符號,它并不能說明什么,但300期記載的內容,反映的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社會、法治發展和進步的歷程。我們不妨作些歷史的回顧并與現狀作一些比較。
如今的民眾,對于法律知識知道得往往很多。他們對于家庭、社區以及各種社會關系中的沖突、矛盾包括由此引發的社會熱點問題,只要是關心的,都會從法律層面說得頭頭是道。這種法治觀念的變化,是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的最有益的成果。試想一下,我們今天在茶余飯后可以議論的東西,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頭30年,是不可想象的。有的可能只是在私下議論,有的是關了門也不敢講的。隨著社會進步、思想解放,輿論環境得到了改善,對言論自由的認識標準也有了新的變化,或至少不再有那種回避與忌諱,甚至對政府某些工作的批評,全社會也表現了一種歡迎的態度。這在60年比較靠前的日子里,或者準確地說,在某些階段是會導致災禍臨頭的。
如今的出版內容,對待司法題材的報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用階級劃分的年代,刑事犯罪分子都是我們的階級敵人,大眾對于被判刑的人,只有一個態度,就是劃清界限。對于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編輯而言,犯罪就是黑暗的,報道案件就是暴露陰暗面,無任何積極價值可言。遇案件文稿如見蛇蝎,避之唯恐不及。融入法治觀念的新聞意識如今發生轉變,人們特別是媒體認識到,媒體不應該去熱衷于案件的炒作。出版物刊登一些有社會影響的案件的客觀報道,目的是貼近群眾的閱讀需求,發揮媒體的信息傳播和引導功能,通過讀者的具體了解和參與,宣傳司法職能,維護公平正義,起到威懾犯罪和對社會一般預防的效果。而僅是這些,對于前輩編輯,也是不能夠去做的。
如今科技的發展,使我們曾經在課堂上聽老師講的科學幻想的故事,成為驗案時的工具;醫學研究的貢獻,也幫助人們認識到,犯罪之人也有精神不健全的傾向,有性格的障礙;重溫歷史,撣去時間的蒙塵,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我們的前人在曲折道路上留下的更真實的印跡;人權意識得到增強,至少對犯罪之人的權利的維護,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對他們生活的關懷,全社會是用心去體驗,并在實踐中充滿情感。
如今的法治進步,對我們的祖輩來說,是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中國是具有長期農耕文明的社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的行為規范是依靠農耕社會的宗法規范、道德規范和社會習俗規范來調整的。在改革開放的社會,社會關系的調整必須用法制來規范,法制規范要遠遠高于農耕社會的宗法、道德和社會習俗,一些過去可以通過政策、道德和社會習俗規范來調整的行為,現在往往是行不通的。然而正是由于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出發,通過一系列的規范來調整各種行為,所以說,人民大眾追求法治社會的理想,并不是現在才剛開始的。60年一甲子,這種追求起始于無數的甲子以來,我們的祖先對美好生活和世間和諧永恒的企望。這也充分顯示了長期以來,中國的勞動人民具有追求法治文化的自覺和傳統,也正是由于這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今的人民大眾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更具有時代賦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充滿熱情地融入于法治建設的前進步伐。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會鮮明地感受到“法治”這位時代巨人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她讓我們敬畏與尊重,她讓我們充滿期待地與之親近,她必將用有力的臂膀熱情地擁抱并伴隨著我們,共同去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我們要走向一個新的目的地,我們應該記住我們是怎樣走過來的。《檢察風云》雜志長期以來堅持弘揚廉政文化、傳播法治文明的辦刊宗旨。特別是在雜志社主管機關黨組和歷任社長石祝三、漆世貴、俞云波的直接領導下,通過全體人員的熱情工作,使其出版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以上對社會發展與變化的點滴回顧,在雜志的二十幾個欄目中,都有很精彩的報道內容。為此,我們借《檢察風云》公開出版300期之際,匯集出版《檢察風云》集萃第二輯,共有《大案追蹤》、《權益紛爭》、《科技鑒案》、《往事鉤沉》、《風云雜談》五冊,并以此來紀念我們國家最重要的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本文系《檢察風云》雜志社總編輯為集萃叢書撰寫的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