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9日星期日,上海市文聯藝術品鑒定中心的長三角收藏研究會組織我們到揚州做市場調研,參觀了揚州博物館、中國雕印博物館和坐落在廣儲門外街6號的揚州玉器廠以及古玩市場等,調研的內容安排得很豐富。
揚州古玩市場過去我也去過,記得在此之前,揚州古玩市場是在市區城北豐樂上街3號的天寧寺內的,天寧寺邊上還保留著乾隆下江南駐蹕于此的御花園和御碼頭。揚州這個城市有兩大特色,一是湯包做得特別地道,只吃湯,不吃皮。二是泡澡堂子歷史上也聞名。御花園是品嘗揚州特色小吃湯包的好去處。過去每星期天設在寺內的古玩地攤交易,也算是在江蘇省內交易比較活躍的市場,對上海古玩收藏愛好者也頗有吸引力。現在因天寧寺裝修維護,將列為專門的旅游景點,再設地攤就會有礙觀瞻,所以古玩地攤轉移到了花鳥市場。
那天在花鳥市場內地攤比較分散,真東西、好東西并不多。同去的葉福芳先生慧眼識貨,找到了一只元代影青瓷釉里紅撇口杯的殘件,釉里紅的發色很鮮紅,確實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元代釉里紅的標本。紅釉是使用銅紅料著彩,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產生紅色。元代的釉里紅的成熟產品,是工匠們對原料成分掌握后,已經能充分按照主觀要求,對紋飾、造型制作的成熟產品,這也是以后歷代紅釉產品的基礎。在中國陶瓷的歷史上,紅釉的發展應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唐宋至元代中期

第一階段是唐宋至元代中期,這是紅釉產品的萌發期。主要是唐代湖南長沙窯和宋代、元代鈞窯的產品。當時器皿著彩的料含有銅紅料的成分,燒制后產生了自然狀態的紅色斑紋。根據馮先銘主編的《中國陶瓷》記述:“目前已發現湖南長沙窯有通體高溫紅釉的制品,宋代鈞窯則使紅釉的燒造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但他們的胎釉制備都遠遜于元末明初景德鎮的制品。”
第二階段是元末明初

第二階段是元末明初,也是紅釉產品的成熟期。主要是景德鎮窯成功燒制了釉里紅新品種。其中在瓷胎上刻劃圖案,然后用銅紅料著彩,再通體施青白釉高溫一次燒成的釉里紅工藝,比唐宋時期僅使用銅紅料涂繪的自然發色的方法,對釉料化學成分的認知和工藝制作上是一種發展。
第三階段是明代早中期

第三階段是明代早中期,確切地說也就是永樂到嘉靖時期。是紅釉產品的發展期。明洪武時期,除了延續生產元代景德鎮窯釉里紅的產品以外,從明永樂開始,特別是宣德時期,燒制了大量的純紅釉的產品,從飲食器皿到擺設的觀賞工藝品和其他的實用器,使紅釉產品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以后盡管產量減少,但也一直持續到嘉靖時期,當時亦生產了少量的小件筆架、水洗等文房用具。
第四階段是清代康熙時期到清末民初

第四階段是清代康熙時期到清末民初(紅釉產品明代嘉靖以后停燒,至清代康熙時期復燒,這之間有100年左右時間),這是紅釉產品的興盛時期。康熙時期紅釉產品復燒以后,一直到民國初的約250年漫長的時間里,由于工藝創新和進一步掌握了不同的配釉方法,“色”之間產生了很大差異,以紅釉為基礎,但又分崩離析出許多新的紅釉品種。主要有郎窯紅、紅釉、窯變釉、鈞紅釉、霽紅釉、鮮紅釉、豇豆紅釉和蕓豆紅釉、低溫紅釉的品種等等,又由于不同年代和色階的差別,有幾十種之多,這是其他單色釉產品與其不可比擬的。
清代的紅釉產品的品種繁多,對其年代和品種的準確辨別,是瓷器鑒定的難點之一。我找了些這方面能作些簡單對比的識別資料,僅供讀者參考。(文中明代以前的實物圖片資料,均由葉福芳先生提供,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