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傷保險制度的歷史演進
勞動中的傷殘風險,危及人的生存,是個人力量難以承受的。人的本性經過漫長的歲月,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逐漸使分散風險的愿望用法律固定下來。從可以查到的資料看,工傷保險制度,肇始于德國。1838年的普魯士已經確立了雇主責任法,不過對員工的工傷認定和賠償條件還是很苛刻,只有勞動者無過失,雇主對工傷事故負有責任時,雇主才承擔賠償責任。這一做法經歷了半個世紀,人們發現,一旦發生工傷事故,對傷殘的勞動者或死亡勞動者的家屬非常不利,他們難于對雇主的責任舉證,很難獲得賠償。勞資糾紛不斷,勞資關系惡化。這類問題普遍存在、社會矛盾激化的時候,就需要新的法律制度來規范調整。
1881年德國首相俾斯麥頒布法令,公布《德國社會保險憲章》,確立了“無責任賠償”制度,即企業無論對于工傷事故有無責任,均應依法賠償工人的工傷損失。該法要求企業成立互助社,強制雇主繳納保險費,用以賠償工傷員工的損失。1884年7月6日德國又頒布了《工傷保險法》,英法美等國,也相繼頒布了社會保險法。
工傷保險領域,1919年成立的國際勞工大會功不可沒。
國際勞工大會1921年發表了《工傷賠償公約(農業)》,1925年后陸續通過了《工人事故賠償公約》(第17號)和《工人賠償(最低標準)建議書(第22號)》,《工人職業病賠償公約(第18號)》和《工人職業病賠償建議書(第24號)》,《本國與外國工人事故賠償同等待遇建議書(第19號)》,《工人賠償糾紛審判權建議書(第23號)》;1927年通過了《疾病保險公約(工業)(第24號)》和《疾病保險公約(農業)(第25號)》。1934年通過了《工人職業病賠償公約(修正本,第42號)》。
聯合國1945年成立后,國際勞工組織成為其負責勞工事務的專門機構,是聯合國機構中歷史最悠久、地位最重要的一個專門機構。
國際勞工組織是聯合國中唯一具有三方(政府、雇主和工人)代表的機構,總部在日內瓦。國際勞工組織經過80多年的發展變化,工作活動范圍日益擴大,成員國不斷增多,截止到2003年,已發展為177個成員國。其執行機構是理事會,由國際勞工大會選舉產生,每三年選舉一次。現由56名理事組成(政府理事28名,雇主和工人理事各14名)。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主要工業國為常任政府理事,其余的18名政府理事由大會上選出的國家委派。雇主和工人理事分別由雇主組和工人組在勞工大會上選出。
國際勞工局是國際勞工組織的常設機構,是國際勞工大會、理事會和其他會議的秘書處,受理事會管理。
該組織至2002年,共舉行了90屆國際勞工大會,共召開了284次理事會會議。國際勞工組織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事國際勞工立法,即制定國際勞工標準。國際勞工立法采用兩種形式:國際勞工公約和國際勞工建議書。
1955年通過了《殘疾人職業康復建議書》(第99號);1983年通過了《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公約》(第159號)和《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建議書(第168號)》。1969年的國際勞工大會對第24號和第25號公約進行了修訂,通過了《醫療照顧和疾病補助公約(第130號)》和《醫療照顧與疾病補助建議書(第134號)》。
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有關社會保障的公約和建議書多達50項。社會保障公約始于1933年通過的《老年保險公約(工業等)(第35號)》、《老年保險公約(農業)(第36號)》、《傷殘保險公約(工業等)(第37號)》、《傷殘保險公約(農業)(第38號)》和《遺屬保險公約(農業)(第40號)》。1967年國際勞工大會對上述幾個公約進行了修訂,合并成《傷殘、養老和遺屬補助公約(第128號)》。
《費城宣言》把“擴大社會保障措施,向所有需要此種保護的人提供基本收入和充分的醫療照顧”作為國際勞工組織的任務,綜合性的社會保障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有三個:1952年通過的《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第102號)》、1962年的《社會保障同等待遇公約(第118號)》和1982年的《維護社會保障權利公約(第157號)》。
工傷保障主要有1921年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農業工人賠償公約(第12號)》,1925年通過的《事故賠償公約(第17號)》和《職業病賠償公約(第18號)》,1934年通過了《職業病賠償公約(修訂)(第42號)》。1961年國際勞工大會對上述幾個公約進行通盤修訂。1964年通過的《工傷事故和職業病津貼公約(第121號)》和《工傷事故津貼建議書(第121號)》,是各會員國工傷保險法律、法規建設的基本規范。
目前,世界上有近164個國家采取專門立法的方式確立了工傷保險制度,其余30多個國家采取雇主責任保險制度,用分散立法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世界工傷保險制度的總趨勢,是與社會文明進步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人類文明及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標志。
工傷保險總的發展趨勢表現為,受益人員和保險種類的范圍逐步擴大,許多國家都把一些非直接工作原因的事故納入到職業傷害的范圍中來,如上下班途中發生的意外事故等。有適用領域逐步擴大、涵蓋對象逐步增加、保障待遇逐步提高的趨勢。法院在審理工傷保險案件中,有利于勞動者權利救濟的,用擴張解釋;不利于勞動者權利救濟的,用縮減解釋。越是發達國家,工傷保險條件越寬泛,賠償待遇也越好。各國通行的普遍原則是:無責任補償原則、分擔風險原則、損害補償原則、預防、補償、康復全過程原則、與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原則等。
國外的上下班工傷保險制度
據國際勞工局統計,1925年,世界上就已經有7個國家把上下班途中的意外人身傷害事故列為工傷。
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將上下班途中的意外人身傷害事故列為工傷。
日本,1947年9月的《工傷事故補償保險法》第一條就明確指出,制定這部法律的目的是“對工人因業務上的事由或因上班造成負傷、生病、殘疾或死亡者,予以迅速且公正的保護。實行必要的保險給付。同時,謀求促進這些因業務上的事由或上下班而病殘的工人重返社會、救援該工人及其遺屬、確保工人的勞動條件,致力于工人福利的改善”。1973年12月,建立了上下班途中傷害保險制度。1975年4月,將工傷保險的范圍覆蓋到幾乎所有行業。
美國“工傷事故時無責任人的,只要是因公受傷(包括上班時的非因公受傷),即使是由本人疏忽造成的,仍能獲得相應賠償”。
法國的工傷保險“即使受傷職工是在由于自身過錯發生工傷事故的情況之下,他也有權獲得賠償”。
德國,企業無論對工傷事故有無責任,均應依法賠償工人損失。工傷事故的范圍包括上下班途中發生的事故,每月一次去銀行領取工資,參加單位組織的運動會,短期旅行等。1884年頒布世界上第一部《工傷保險法》。1971年將保險范圍擴大到大中學生,同時提高補償標準。2003年德國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受傷害的共有159955人。
韓國的工人之所以勞動干勁高,是韓國廣泛優厚的工傷保險制度保障的結果。工人勞動沒有后顧之憂,上下班途中,也不用提心吊膽。
這些由社會保險承擔賠償責任的國家,對上下班途中的工傷事故認定,條件比較寬泛,就餐途中、去銀行取工資、用人單位組織的旅行期間的事故等,均列入工傷范圍。
英國是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工傷保險制度建立得比較早。1897年就頒布了工傷保險法規,保留了雇主責任制。英國也將上下班途中事故列為工傷,但是限制比較嚴格,只有乘坐雇主的車輛或者經過雇主認可的車輛發生的事故,才能列為工傷。這是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的雇主責任制的結果。新加坡,“工人在上下班途中乘坐雇主駕駛的或代表雇主駕駛的機動車所遭受的交通事故傷害,且該交通車不屬于公共交通用車”。新加坡也是雇主責任制。由雇主承擔賠償責任的國家,對上下班途中的工傷認定限制條件比較嚴,不利于工人,有利于雇主。
聯合國第121號建議書《工傷事故津貼建議書》1967年7月28日生效。該建議書“5.每一位會員國均應在規定的條件下將下列事故視為工傷事故:
不管是什么原因,凡工作時間內在工作地點或工作地點附近,或在工人因工作中需要而去其他任何地方發生的事故;
上班前和下班后的一段合理時間內,當事人在搬運、清理、準備、整理、維修、堆放或收拾其工具和工作服時發生的事故;
工人往返于工作地點和下列地方的直接途中發生的事故:主要住宅和別墅;通常用餐的地方;通常領取工資的地方。
這個建議書,是1964年通過的《工傷事故和職業病津貼公約》的組成部分,已經明確要求將上下班途中事故列為工傷;而且將工作場所至用餐途中、將工作場所至銀行取工資途中的事故也列入工傷范圍,是世界各國處理上下班途中工傷事故的指導原則。■
編輯:陳暢鳴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