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伴隨商品經濟的產生發展而衍生的一種負面經濟現象,商業賄賂背離忠實義務,是一種腐敗行為,它造成了經營者之間的不平等競爭,破壞了公平競爭秩序,使市場競爭變成賄賂、人情及關系網的惡性博弈,不僅損害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更腐化了公正廉潔的政治體制,成為滋生腐敗和經濟犯罪的溫床,因此,各國都將懲治商業賄賂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境外關于商業賄賂行為的認定標準
西方國家大多以是否實質損害競爭、影響公平性原則作為區分商業活動中回扣、折扣、傭金是否構成商業賄賂的準繩的,對商業賄賂的內容采用了比較寬泛的界定,將包括財物在內的所有作為交換的利益好處都算作賄賂的手段。
如加拿大法律規定商業賄賂涵蓋“金錢、兌價物品、職務、住所或雇傭、貨款、獎賞或任何利益”。
美國《羅賓遜一帕特曼法反價格歧視法案》規定,不管是回扣、還是折扣,如果對競爭有損害,都是非法的,并在刑法中對受賄犯罪的規定主要依主體的不同而劃分為三類情況,分別為公務受賄、準公務受賄、業務受賄和商業受賄,根據其《海外反腐敗法》的規定,美國禁止支付、提供、承諾支付或授權第三方支付或提供金錢或任何有價值的事物,對于賄賂的界定并不要求引誘的腐敗行為已經實現,只要提出或許諾進行腐敗支付,就視為違法。
英國不僅規范了職務犯罪,還對商業賄賂,對私營機關的行賄、受賄行為有所規范,其對賄賂的定義也體現出影響公平這一標準,規定賄賂是指為影響公職人員工作行為,向公職人員提供或公職人員接受任何不適當的報酬,使其做出有悖于誠實和正直原則的舉動。
作為國際上的廉政指數較高的芬蘭,其雖然沒有關于商業賄賂方面專門的立法,但在其刑法典中有規范公務員犯罪的規定,將接受商界的吃請和游山玩水均視為受賄行為。
瑞士法律將公務員和行使公務的非公務人員都歸入商業賄賂的懲治主體,其刑法明確:賄賂除了財物、財產性利益之外,還包括其他非物質性利益,如提供旅游、就業機會、演出門票等。瑞士并通過加入《反腐敗刑法公約》使瑞士的反商業賄賂擴展到了私營企業界,從而使其懲治企業間商業賄賂有了合法的手段。
為完善對預謀進行商業賄賂犯罪打擊的威懾力,發達國家通常并非以賄賂結果是否得以兌現作為認定標準,更是將有約定或許諾給予“好處”的行為也認定為商業賄賂。
如日本將受賄行為的形式分為事前受賄、事后受賄、斡旋受賄和第三者受賄,對于約定接受利益和好處的也歸于受賄行為的范疇,必須承擔刑事責任。
新加坡《預防腐敗法》不單是規范了公務人員、公職人員的行賄受賄行為,還規定了私營企業的商業賄賂行為,并規定,對于貪污賄賂行為進行有罪推定,被指控者必須說清楚與其收入不相符的那部分財產的來源,否則這部分財產就可被當作貪污受賄的證據。一旦受賄事實成立,即構成犯罪,司法機關無須查證受賄人是否向行賄人提供了服務和方便,不管目的是否實現,均構成腐敗性交易罪,僅有犯罪意圖也要受到懲罰。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規定,所有的商業機關、私營機關,如果與政府部門存在事務往來,比如有合同,對這些部門任何一個公務員受賄行賄,就是屬于商業賄賂,不管是不是謀取不正當利益,只要是未經批準,收受了賄款,就是犯罪。
境外防治商業賄賂的法制手段
防治商業賄賂,包括懲治和預防兩個方面。就懲治方面而言,西方國家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對商業賄賂行為進行刑事處罰的同時并多附加取消退休金等民事方面的處罰。
美國的《反海外腐敗法》嚴厲地制裁商業賄賂行為,根據修訂于1998年11月10日的該法最新版本,任何故意違反本法相關規定的自然人,根據其情節,將被處以10萬美元以下的罰款,或5年以下的監禁,或二者并處;而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組織違反本法相關規定的,將被處以200萬美元以下罰款,同時還規定在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起的訴訟中,法院還可追加罰款的數額。
英國、新加坡等國都有對商業賄賂行為除處以刑罰處罰外,還附加取消退休金的規定。日本對商業賄賂行為的處罰除了判處相應的監禁外,還包括沒收非法所得以及處以罰款。
與此同時,為保證能夠有效地查處商業賄賂,許多國家都設有高規格機構,負責對包括商業賄賂在內的腐敗行為進行調查。
如美國的特別檢察官可以對重大事件,甚至對總統開展調查和檢控。新加坡設立的是隸屬于總理公署的反貪污調查局。瑞典執行專門的檢察官懲處賄賂的制度,其專門檢察官至今仍保持著很強的獨立性,即使是最高領導,也不能命令或指示手下的檢察官如何辦案,等等。這些機構獨立地行使查處包括商業賄賂在內的貪污賄賂行為,較好地保證了公務的清廉。
在預防方面,瑞典首創了諸如財產申報和公開等一系列制度,任何人都可以到國家稅務署申請查詢官員的收入和納稅信息。
韓國有國家清廉委員會,自2003年起對其全國325個政府和公共機關進行一年一度的清廉度調查,調查各機關的廉政紀錄、資金賬戶往來、不法收入證據、民間舉報等,并以此為依據,對各機關的清廉程度進行排名,形成公眾輿論共同監督政府和公共機關、預防商業賄賂的效果。
美國則依靠反壟斷機制,倡導公平競爭,將商業賄賂行為置于公開和嚴格的輿論監督下,并依靠嚴格的反腐敗立法和執法打擊商業賄賂。
懲治商業賄賂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隨著國際經濟全球合作的趨勢愈加明顯,各國間的經濟往來日漸頻繁。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很多西方國家都通過制定法律懲治商業賄賂行為,禁止和懲治商業賄賂行為已形成全球化的趨勢,多個國際組織也先后通過各種形式打擊海外賄賂行為并強調該行為的巨大危害,各國亟待加強有關懲治商業賄賂方面的聯系合作。
1999年,由前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率先倡導,包括“反腐敗原則”在內的十項基本原則,明確指出“企業應反對各種形式的腐敗,包括敲詐勒索和行賄受賄”。2003年10月,第5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是迄今為止關于治理腐敗最完整且具全球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的國際法律文件,公約對腐敗犯罪的界定、腐敗利益的剝奪及反腐敗國際合作問題的嚴謹規定,不僅為國際社會反腐敗提供了基本法律指南,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倡導了治理腐敗的科學理念和長遠策略。■
編輯:靳偉華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