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林夕與生病的社會
林夕 著
廣西師大出版社09年10月
馬李靈珊
華人世界里,不一定人人都知道林夕是誰,但“凡有自來水處,皆歌林夕詞”卻有一定道理。作為香港乃至華人世界詞作傳唱度最高、產量與質量最平衡的詞人,林夕擅寫歌詞,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其筆下都市男女的寂寞、空虛、哀怨與自我安慰,以及濃濃的宿命感和悲劇意識,與高速發展的城市中人的心態相契合,難怪許多人說“最了解我的陌生人就是林夕”。林夕畢業于港大中文系,早年曾與同僚共組“九分一”詩社,醉心于新詩創作,文學功底相當深厚。
擅寫歌詞的林夕,除卻被人熟知的多情善感的一面,亦有為國為民憂心時政的一面。其早年歌詞《皇后大道東》、《赤子》等,諷刺時政,頗有家國情懷,與后期纏綿悱惻的風格不盡相同。他長年在《蘋果日報》開設專欄“常言道”,以500字篇幅點評時事。近幾年的專欄文章最近輯錄成書,名為《我所愛的香港》,通篇卻都在數落香港處處不好。文章苦口婆心,從股票、房產到教育、政治,無所不談。林夕仿若變身炮筒,針砭時弊,條分縷析,蓋因“香港有病,我在專欄所寫的不能代醫,但也希望病人了解病情所在”。
身為香港人的林夕,在自序中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有生以來,我連一厘秒移民的念頭都沒有過”。因為太愛,所以才對香港病愈加痛徹心扉,愈發恨鐵不成鋼。何況林夕自己,也是個病人。病人看病人,自然更能體會個中煎熬與焦灼,更能設身處地為其著想。
港人生活節奏高居世界之首,競爭壓力可想而知,即使已貴為樂壇殿堂級人物,林夕每年仍要為保證歌詞出貨數量而掙扎。他頗有經濟頭腦,熱衷炒樓且精于此道,被業界同行戲稱為“地產小王子”。但太過患得患失也會心態失衡。千禧年前后,他深陷焦慮癥中不可自拔,曾想“尋死”,同期作品也不免灰暗低沉,充斥自怨自艾心態。他開始轉向佛教,尋求心理寄托。“自省”、“放下”方能“解脫”,成為其作品的最新主題。《我所愛的香港》一書,也有不少章節都在勸誡世人,知足常樂,日日常省吾身,常思己過。
林夕的病,就是都市的病。不僅僅是香港,推而廣之,高速發展的都市社會,有幾個能夠逃過這樣的病呢?林夕在書中所寫的香港種種怪現象,千篇一律豪華大樓裝修、政客官腔、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實際能力極差、逐富與仇富、嚴肅事件娛樂化……大陸城市讀者看來,也已絲毫不感奇怪——這難道不是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事情么?
林夕對大陸,似乎懷有一種美好的想象。他盛贊央視投拍的幾部金庸武俠電視劇,認為其水準造詣遠在大陸人擊節叫好的港版之上。他認為大陸的文化環境要遠好于庸碌世俗利益至上的香港,盡管大陸人常常會轉赴香港購書。這大概就是一種距離造成的美感。
時評雜文由于時間的因素,保質期委實有限。倉促中寫就的雜文,也很難有多少文采飛揚。但個中道理卻總是可以引發共鳴的。社會有病,病在何處,如何醫治,何以自處,林夕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巨災時代的媒體操作》
南香紅著
南方日報出版社 09年8月
本書副題是《南方都市報汶川地震報道全紀錄》。“南都的汶川地震報道始終以一家媒體的整體行動在進行,從前方的記者到后方的編輯,從紙媒到網絡、電子媒體,從媒體經營到賑災公益行動,所有這些都在同時、整體地運作。我們從這些整體的行動中,可以看到一家媒體所奉行的價值觀,看到他們的悲憫情懷”。本書是對南都汶川地震報道的一次系統的梳理,是對媒體在災難報道中的責任和位置的探尋和思考,作者也希望能夠為媒體同行在進行災難報道時,提供一本實用的操作手冊。
《淑女的美德》
[法]克里斯蒂娜#8226;德#8226;皮桑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09年11月
這是一部15世紀初的作品。作者以指導的口吻說,聰明的淑女“不僅要愛丈夫的親戚,還要愛他所愛。即便他有些朋友品行很差,她還是要友好地對待他們”,當然,如果朋友中有人引導丈夫走向墮落,作為淑女的妻子,應該小心、溫柔地提醒丈夫。對于淑女卷入風流韻事,她給出了嚴重的警告。她認為“愛情帶給人更多的是痛苦、悲哀和危險”。
《多米尼克#8226;奧利》
[法]安吉#8226;大衛著
新星出版社09年5月
多米尼克#8226;奧利,法國伽利瑪出版社審稿委員會惟一女審稿人,一生中只寫了一部小說《O的故事》,用的是化名。這部色情小說的出版是1950年代法國文學界轟動一時的事件,人們樂此不疲地猜測作者是誰,但是誰也沒能夠揭穿謎底。直到1975年這部書解禁,多米尼克一直隱身在作品背后。譯者在后記中說,“在男人的色情文學里,愛沒有位置,女人也沒有位置……但是多米尼克的O卻是因為愛才進入色情領地的,她心甘情愿地成為城堡里的性奴隸……心甘情愿地‘將酷刑看作是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