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享受互聯網科技的同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不斷推動互聯網向前進化。
達爾文“進化論”的思想,提出物種經歷著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其結論是向前推導的,即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而猿類和人類祖先“密切相連”。
通過自然選擇進行的進化非常緩慢,而互聯網進化突飛猛進。互聯網進化論的結論則是向后推導的,預言互聯網將從一個原始的、分裂的網絡進化成一個統一的、與人類大腦結構高度相似的組織結構——“互聯網虛擬大腦”。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互聯網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同時將成為人腦的聯網。通過人的參與,互聯網正在向與人腦結構高度相似的方向進化,它將具備自己的虛擬神經元、虛擬感覺、視覺、聽覺、運動和記憶神經系統。
人腦中最重要的組成單位是神經元,互聯網也存在虛擬神經元。將互聯網用戶空間結構描繪出來,很容易看出它與人腦中的神經元相似之處:互聯網個人空間對應了神經元的胞體,電子郵件和網絡軟件的遠程數據線路對應了神經元的樹突和軸突;個人空間包含了博客、互動問答(威客)、電子郵件和遠程網絡軟件,這些應用正好映射了人腦中的可公開知識區、問題區、非公開知識區和運動控制功能。
環境部門在自然界安置聯網的環境監測系統,構成了互聯網的感覺神經末梢;谷歌推出了“街景”服務,成為互聯網的視覺系統;而已經廣泛應用的遠程操控挖掘機、潛水器、手術刀則構成互聯網的運動神經系統。
此外,光纖、電纜、無線傳輸媒介及其內部的信息通道構成了互聯網的虛擬神經纖維。搜索引擎的“網絡蜘蛛”和互聯網骨干網的路由構成互聯網的自主神經系統。2008年開始興起的云計算,使SAAS(軟件在線服務)形成了互聯網的中樞神經系統。
根據互聯網向虛擬大腦進化的規律,我們可以作出如下預測:人類與互聯網的連接將會更加緊密,眼鏡式接駁設備、晶狀體式接駁設備將會出現,互聯網內容以三維形式投射到這些設備中。人們可以通過設備的開關,在現實和虛擬世界中迅速切換。互聯網個人空間的功能將會更加強大,通過個人空間,人們將實現與互聯網虛擬視覺、聽覺、感覺和運動系統的連接。
未來,旅游者可以坐在家里體驗逼真的非洲旅行,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研究海底生物,工人坐在安全的工作環境中遠程操控挖掘機,異地戀人進行虛擬親吻并獲得真實的感覺。
(張源薦自2009年6月29日《環球時報》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