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蜂蜜消費大國,然而,日本蜜蜂卻不善采蜜,蜂蜜產量一直上不去。為此,有人引進了采蜜高手歐洲蜜蜂,期待它能創造奇跡。
然而,歐洲蜜蜂引進不久,卻遇到了大黃蜂的大舉進攻,它們殺死所有成年歐洲蜜蜂,并把尚處在幼年的蜂蛹擄去,給它們的幼蜂當美餐。這樣,歐洲蜜蜂的引進計劃遭到慘敗。
然而,同樣是受到大黃蜂的威脅,為什么日本蜜蜂能安然無恙呢?
通過細心觀察,人們終于發現了日本蜜蜂對付大黃蜂的獨特辦法。大黃蜂對蜜蜂發動襲擊時,先派一個前鋒出來偵察,想打探好虛實后再集體出動。當這個前鋒飛到日本蜜蜂蜂巢內時,蜂巢內的數萬只日本蜜蜂發現了這個不速之客,它們很快里三層外三層裹緊了它。人們想像著悲壯的一幕:數千只蜜蜂把它們體內的毒刺刺入大黃蜂體內,把它毒死,然后自己也隨敵人死去!因為蜜蜂沒有了毒刺,也就活不長了。
可是,這一幕并沒有發生,相反,日本蜜蜂不斷同時扇動著翅膀,形成巨大的嗡嗡聲。過了十幾分鐘,奇跡發生了:大黃蜂在群蜂的包裹下漸漸失去了活力,最終死亡!
原來,日本蜜蜂雖然弱小,它的生命極限溫度卻比大黃蜂高3℃,即49℃,而大黃蜂為46℃。當大黃蜂前鋒來打探時,日本蜜蜂集體合圍大黃蜂,利用扇動翅膀產生的熱量使大黃蜂的體溫上升而被熱死,同時又使自己的體溫始終保持在49℃以下,從而實現了自救的目標。日本蜜蜂正是認清了自己的長處與劣勢,從而在這個優勝劣汰的世界獲得生存權。
與之相比,某些人卻有著好大喜功和盲目樂觀、盲目悲觀的天性:看到優勢明顯就急躁冒進;優勢微弱則陷入悲觀,甚至過早放棄;而在面對不太大的困難時,又容易將其夸大,產生畏難心理——對比小小的蜜蜂,我們是否該深刻反省呢?
(劉名遠薦自《名言》2009年第6期 原標題為《只差三度》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