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看病貴”,在美國也是如此。
目前美國每年花費2萬億美元在醫療保健服務,不過,約有4600萬美國人沒有醫療保險。
從上任伊始,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決心對美國的醫療體制動一次大手術。這并非美國總統第一次推動全民醫保,從杜魯門到克林頓,多位美國總統都致力于推動醫保改革,卻都以失敗告終。這一次,奧巴馬能成功么?
或許,醫療技術領域正在發生的“智能化革命”,能幫他一點忙。
電子處方和數字化病歷
所謂“智能醫療”,是從消滅處方紙開始的。奧巴馬政府計劃在未來5年投資500億美元推動進一步采用醫療信息技術,這個計劃將會包括對電子處方的額外激勵措施。
從2009年5月開始,美國的官方醫療保險制度,開始實行一種新的措施:向那些為病人開電子處方的醫生支付獎金。在過去的一年中,美國使用電子處方的醫生人數增加了一倍以上,達到了大約7萬人。
推動電子處方應用,可以有效避免醫療事故并實現對用藥成本的控制。醫生用電腦或是數字手持設備,通過一個加密網絡將處方直接傳送至后臺,通過在醫院、藥店和衛生管理當局聯網共享的數據平臺上進行統一登記和共享查詢。
電子處方系統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詢到患者的用藥史和過敏源,還可以避免藥物間的相互沖突引發不良反應。同時,醫生也可以通過電子處方系統了解到病人目前的藥費負擔,從而決定是否選擇比較便宜的藥品。由于直接與醫保系統聯網,患者也可以對自己的財務負擔有一個明確的預計,決定是否選擇某些不在報銷目錄之內的新藥、特效藥。
如果說電子處方系統還僅僅是考慮藥品信息的共享和協作的話,那么數字化病歷系統就可以更為全面地解決跨地區就診報銷等問題。
數字化病歷系統可以使醫生通過系統來了解病人的所有過往病史和醫學診斷材料,包括X光片、化驗結果、用藥記錄等等,免去了每到一家新的醫院就必須不斷重復診斷、化驗的過程,降低高昂的儀器診斷費用。
醫療協作平臺
如果以數字化病歷和電子處方系統為基礎,整合成為個人電子健康檔案,然后進行聯網,再拓展到單個醫院之外的社區、城市乃至更大范圍內的醫療信息共享,就可以實現“區域醫療信息網絡”和“醫療協作平臺”。
上海市長寧區已經建立起了“區域醫療信息管理與交互平臺”,社區醫生可以通過PDA這樣的手持設備直接上門為患者進行巡診。
這樣的平臺有什么作用呢?
專業人士分析,有了完備的、標準化的個人電子健康檔案之后,通過區域醫療信息系統,患者可以迅捷地找到以最短距離、最低成本、針對自己病情進行有效治療的社區醫療機構,甚至可以在家接受社區醫療機構的上門服務;患者還可以進行遠程預約門診、日常醫療咨詢,而不必大病小病都跑去醫院,浪費大量時間排隊掛號、檢查,這樣也避免了類似“三甲”這樣的大型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社區小型醫療機構則可以通過這些信息網絡,對患者進行地理定位,發展“家庭病床”和日常陪護巡診業務。
這樣的平臺還可以更有效地進行公共衛生管理。以甲型H1N1流感防控為例,通過醫療協作平臺,患者在發現自己有疑似癥狀之后便可以通過網絡等手段進行報告,然后有關方面便可以迅速地根據患者的個人電子健康檔案來制訂相應的隔離、診斷和治療措施,并能有效跟蹤患者的健康狀況。同時,還可以有效地解決人口跨地域流動帶來的醫療檔案信息共享問題。
更重要的是,醫療協作平臺的建立可以使醫療機構的治療和收費過程得到有效的監督。
當“隨身醫生”成為可能
蘋果公司展示了iPhone手機的最新功能——生命體征監視器。通過一個外置傳感器和應用軟件的配合,可以讓醫生利用手機來隨時跟蹤病人的病情,在有問題的時候自動通知要求醫療幫助。此外,它還像動態心電圖一樣隨時記錄用戶的生命體征情況。
患者在未來完全可以實現將自己的個人電子健康檔案存入手機里,隨身攜帶,手機還可以提醒患者自己的健康狀況和服藥計劃。而醫生可以通過手機來進行開電子處方、書寫病歷、管理病人信息和對病人進行遠程視頻診斷。
對此,有人想得更遠。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就認為,隨著新型醫療技術的廣泛應用,患者不再需要到專業醫院,便可以在診所、醫生辦公室,甚至護士那里得到治療,這樣整個醫療體制的運行成本才可能大幅下降。他斷言,只有通過革命性的新技術來使醫療過程變得簡單化,才能夠使得醫療成本被普通人所接受,社會醫療體制才能以較低的成本提供較好的服務。
(摘自《環球》2009年第14期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