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8日下午,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水口鄉全部班子成員、各村村干部、鄉規模企業負責人、部分人大代表、群眾代表一共幾十人,在鄉政府一間會議室“濟濟一堂”。每位與會者都領到一張無記名表格,要求對鄉長陳龍寧的工作是否稱職、是否滿意進行評定。表格可現場交,也可帶回去填好,事后投到指定信箱。
“壓力比較大。”剛剛上任一年的陳龍寧坦言。他所面對的這場“屆中考核”僅僅是個開始。公眾測評結束后,縣委組織部還要召集所有班子成員和隨機抽選的村干部進一步談話。
陳龍寧并非特例,這些考核內容是湖州市對干部“經常性考核”的一部分。這樣的評定形式,始于6年前的一份文件。
考核之“辯”
2003年底,湖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份《關于完善縣區年度綜合考核工作的意見》。決定從2004年起,湖州干部考核取消GDP指標,強化對經濟綜合實力增強、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的考核,并改變以內部考核、上級對下級考核為主的做法,將考核過程和結果向社會公開。
此舉在當時被稱之為“石破天驚的改革舉動”。有人質疑:“拿掉了GDP,還考核什么?”這樣的疑問,一定程度上也是湖州市決策層的爭論焦點。
然而,力主改革的市委主要領導堅持認為,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考核,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一些地方把“發展才是硬道理”錯誤地理解為“增長率才是硬道理”、“GDP增長才是硬道理”。
其時,湖州正面臨發展中的種種尷尬:礦山開采曾經是當地的一大產業,開山甚至破壞了“西塞山前白鷺飛”的西塞山;長興的蓄電池產業造成污染,被媒體曝光;太湖藍藻暴發,環湖城市之一的湖州也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樣的尷尬在很大程度上與單一的、以GDP為核心的干部考核體系有關。現實生活中,GDP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唯一指標。
新《意見》的關鍵,正是在實踐中淡化GDP的分量,避免“數字出干部”的弊端。“我們無法做到完全不提GDP,因為到目前為止,這還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這一定不是干部考核的唯一標準。”湖州市委書記孫文友說。
分類考核
6年來,湖州市嘗試建立起“分類考核”的辦法,改變“長跑和游泳一起比賽”的弊端,讓不具備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徹底擺脫GDP考核約束。
以湖州市安吉縣為例。該縣下屬15個鄉鎮被分為三類,一類有工業園區基礎的鄉鎮,考核工業經濟;二類有工業功能區又有自然保護區的鄉鎮,雙考核;三類是山區鄉鎮,只考核生態保護和新農村建設。
報福鎮屬于第三類。鎮黨委書記顧建強說:“考核就是我們工作的指揮棒。按原有辦法考核GDP,我們這樣的山區鄉鎮怎么干都不行,工作哪來積極性?搞了分類考核,工業發達的鄉鎮有事干,山區鄉鎮也有事干。”
如今,報福鎮自我定位為“新農村建設和休閑旅游經濟互相促進,打造旅居特色小城鎮”,將精力放在了新農村建設和生態保護上。1000人不到的石嶺村,推出度假、養生游,平時常住游客有500多人。洪家村在2002年之前,村里沒有一平方米硬化路,房子破舊,還是附近有名的上訪村。市里改變考核指標,村里獲益最大:鎮村一起花了兩年半完成省級小康示范村建設,村規劃了旅游點,種上了多種果樹,發展休閑旅游。
水口鄉的考核也是“考綠不考工”。“工作思路和方向完全變化,人力物力財力重點投向保護生態、發展旅游,生態旅游自然跟上了。去年評上全國環境優美鄉,1萬多人的小地方,游客來了75萬。” 陳龍寧介紹說。
統計顯示,湖州已經連續5年農民收入增幅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有20個國家環境優美鄉鎮、38個省級生態鄉鎮、148個市級生態村,是浙江唯一下屬縣全部獲得省級以上生態縣稱號的地級市。
民主之考
改變的不僅僅是考核內容。
為改革慣常考核體系中“不換屆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的弊端,湖州強化了“經常性考核”辦法:班子考核有綜合考核、好班子考核、班子回頭看,干部個人有任前量化考核、屆中綜合考核、屆末綜合考核,再結合平時的民主生活會,每年的述職述廉、年度工作總結會,把一個籠統的“總印象分”分解為多項考核之和。
為使考核盡量全面,避免人為干擾,湖州市在考核中增加“民意調查”項目,讓群眾參評。小鄉鎮通常有幾十人參加考評,多的有幾百人。
湖州市在干部年底述職述廉時,報告提前張貼到村,讓群眾評議報告;述職述廉現場除了鄉鎮干部、村干部外,生產隊長、普通群眾都被邀請過來參評,干部現場陳述后再打分。“這樣的規模,想‘做做工作’,根本不可能。”李曉良說。
在湖州市,除了嚴格的考察程序外,還有“兩圈”考察。
所謂“兩圈”,指的是領導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個人品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三個方面。從生活作風、公眾形象、社會公德等15項具體指標,按好、較好、一般、較差4個等次進行測評。
考察時,先在干部所居住社區張貼考察預告,向樓道鄰居和知情群眾發放測評表,組織部門深入街道社區,向社區干部、左鄰右里調查走訪,全面了解被考察對象8小時外的生活。至今已有73批、1892人次接受“兩圈”考察,發現問題被談話誡勉的干部78人,暫緩使用5人,取消任職資格4人。
協調發展
采訪中,幾乎每個官員都不諱言,雖然不考核GDP,但仍然求發展,而且照樣講速度。不過,孫文友也坦承:“在發展之初,確實需要付出速度的代價。”
2004年,考核指標轉變后,湖州市長興縣曾痛下決心,整治礦山、水泥窯。結果是10億元不到的財政,當年就少了2個億。
“很多干部不理解縣里的做法,他們問我,發展是硬道理,怎么能不要發展?”當時的長興縣縣長、如今的縣委書記劉國富這樣形容當時的情形。被整治的企業也不理解,256個耐火窯爐企業主聯名寫信質問劉國富:“不要發展要什么?哪有你這樣的縣長?”
“如果只看速度,有很多機會我們錯失了。但如果錢是多的,水是臟的,空氣是污染的,壽命是短的,老百姓不需要這樣的發展。我們要探求的,就是又要速度,又要和諧的科學發展。”孫文友說。
協調發展也需探索前行。安吉一度遇到了左右矛盾的困惑:提出抓工業的口號,結果引進粗放項目后,付出了很大的環境成本;緊急剎車后,轉向放棄工業搞環境保護,幾年下來,又發現財政不足,就不能保證公共事業投入、城鄉統籌投入,新矛盾照樣尖銳……
直到2006年后,安吉確定一套新的發展思路:15個鄉鎮,確定其中具備條件的四五個鄉鎮發展工業,其余全部退出工業保護生態;堅持發展與生態環境相融合的產業,高規格配套園區建設,集約發展。現在確定的三類考核評價,不看經濟總量,看最后結果。這個結果,體現在具體指標之下,也被稱作“發展”。
報福鎮黨委書記顧建強對此深有體會:“環境建設好,生態好,沒有經濟實力,還是無法持續發展。縣里的考核中,對自求發展部分有導向。”
陳龍寧說:“取消考核的項目,如工業性投入、規模工業產值、工業平臺建設等指標,分值會平攤到生態保護、現代農業、旅游經濟中去。這督促著我們在另一端加快腳步。”去年,水口鄉財政增長速度達到28%,全年接待75萬游客,帶動了當地的三產和現代農業。
今年上半年,湖州的GDP、財政收入、工業增長速度都在14%左右,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幅位居浙江省第一。同時湖州城鄉協調發展水平為2.01∶1,強于浙江平均的2.45∶1。
(摘自2009年7月23日《人民日報》 原標題為《“淡化”GDP,還考核什么——解讀干部考核的“湖州樣本”》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