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銀行業綜合經營的趨勢下,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金融競爭,我國銀行業也別無選擇地必須逐步走綜合經營之路。經過多年的金融改革和市場培育,我國銀行業已初步具備了綜合經營的條件。在由分業經營向綜合經營轉變的過程中,我國宜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關鍵詞:銀行業;分業經營;綜合經營;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9)01-0049-02
銀行業的經營模式有分業經營和綜合經營兩種。分業經營是指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信托業和租賃業各自經營與自身職能相對應的具體業務。綜合經營是指銀行業可以經營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信托、租賃等各種金融業務,即銀行業和證券業、保險業、信托業及租賃業等銀行業務活動交叉滲透。在強大的競爭壓力下,當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選擇了銀行業綜合經營體制。在這一趨勢下,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金融競爭,我國銀行業也別無選擇地必須逐步走綜合經營之路。
一、我國銀行業綜合經營的條件分析
(一)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為綜合經營提供了條件
近年來,金融市場上金融產品不斷涌現,衍生工具推陳出新,銀行與證券、保險等相關領域的滲透和融合力度不斷加強。我國商業銀行在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學習借鑒并引進先進的金融品種,利用自身優勢,拓展業務領域,發掘新的利潤增長點,促進了銀行咨詢服務、信息服務、保險代理、信托投資、基金管理等金融創新業務的飛速發展,其利潤在銀行總利潤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綜合經營跡象明顯且影響逐步加大,客觀上為今后綜合經營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市場基礎。另外,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綜合經營提供了較為可靠的物質條件。現代科學技術直接為金融產品的創新及各種金融產品銷售渠道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交易平臺和虛擬通道,無形席位、網上支付、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模式直接沖擊著金融市場傳統交易模式和市場結構,按業務標準劃分經營領域的傳統做法已失去了意義。
(二)信貸風險的化解為綜合經營打下了基礎
近年來,我國在處理不良貸款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首先,從國有商業銀行自身來看,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授權授信、審貸分離、貸款三查等制度,逐步完善了信貸管理體制,新增貸款質量較好。其次,國家采取各種措施幫助國有商業銀行化解不良貸款。其中包括從國家外匯儲備中拿出巨額資金幫助國有商業銀行核銷呆賬和充實資本金,允許國有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券以提高資本充足率。2003年財政部出臺了新的呆賬準備金提取辦法,擴大了呆賬準備金提取的范圍和比例,有利于加快呆賬貸款核銷的進程。而更多商業銀行的上市使之獲得了補充資本金的渠道。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額和不良資產率都有了明顯的下降,信貸風險得到有效化解,這為我國實行綜合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金融監管政策開始為綜合經營預留空間
金融監管政策松動的跡象主要表現在:(1)中國人民銀行在1999年8月頒布了《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規定》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規定》,允許符合條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從事同業拆借和債券回購業務。(2)中國證監會和保監會在1999年1月一致同意保險基金進人股票市場。(3)中國人民銀行與證監會2000年2月聯合發布了《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以自營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券作為抵押向商業銀行借款。《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從2000年10月起開始執行,商業銀行可以買賣開放式基金,開放式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向商業銀行申請短期貸款。(4)2001年7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實施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概念,可開辦的業務范圍(主要是金融衍生業務代理證券業務以及投資基金托管信息咨詢財務顧問等投資銀行業務)以及準入制度審批程序和收費要求等,銀行業可以向證券業延伸。(5)2003年12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六次會議通過的新修訂的《商業銀行法》,在第三條中增加了一款,即商業銀行在從事分業經營框架下的各類業務外,還可以經營“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個彈性條款,即在條件成熟時,銀監會可以批準商業銀行從事綜合經營框架下的其他業務。這實際上為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的綜合經營預留了空間。(6)2005年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和證監會共同發布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按照規定,商業銀行可以直接投資設立基金公司,這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的綜合經營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四)金融機構有序地探索綜合經營方式
近年來,我國許多金融機構都在分業經營的法律框架下積極探索綜合經營的方式。我國商業銀行在境外參與證券業務是不受限制的。1995年,中國建設銀行和摩根士丹利合資成立“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在境外開展投資銀行業務。1997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全資附屬投資銀行“中國國際”,成功地協助多家企業完成了境外上市工作。1998年,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與東亞銀行聯合收購了原國民西敏亞洲證券公司,控股成立了境外投資銀行子公司“工商東亞公司”,從事香港和內地的投資銀行業務。中信集團自成立中信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后,現在下屬的子公司已有中信實業銀行、中信嘉華銀行、中信證券公司、誠信人壽保險公司、中信信托投資公司、中信期貨公司和長盛基金公司,業務已涵蓋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期貨和基金各個方面。光大金融控股公司現已控股和參股光大銀行、光大證券、南方證券、申銀萬國證券,控股光大國際投資公司,并與外商合資成立了人壽保險公司、光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公司的子公司包括平安產險、平安壽險、平安證券、平安信托,基本涵蓋了除銀行業務的所有金融業務。
三、我國銀行業綜合經營模式選擇
(一)國際銀行業綜合經營模式
如果我國把銀行業綜合經營作為未來的銀行經營體制目標,那么尋找一個有效的經營模式,使之能夠適應我國金融發展的需要十分重要。從國際上看,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綜合經營模式有三種。
一是德國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全面放開阻礙不同金融行業之間業務交叉的法律限制,發展全能銀行。全能銀行能提供最廣泛的金融服務,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不動產市場、保險市場的服務。
二是日本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金融機構通過直接出資設立新公司的方式,涉足其他金融領域,如商業銀行組建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自1993年起,日本金融監管當局就允許銀行、證券、信托等通過設立子公司從事其他金融領域的業務。
三是美國模式。在該模式下,由有多元化經營需求的金融機構組建金融控股公司執行資本運作,通過并購或投資控股獨立的子公司,各子公司分別從事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各子公司之間設立防火墻,嚴防業務之間的“利益沖突”和“風險感染”,從而達到提高效率和防范風險的平衡統一。
(二)我國銀行業綜合經營模式的選擇及分析
綜合分析上述三種模式,筆者認為美國模式更適合我國銀行業綜合經營的發展。這是因為:
1,適合我國現行的監管體制和監管水平。當前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監管制度,在此前提下組建金融控股公司更具有可行性。一個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所從事的金融業務是單一的,如銀行子公司經營存貸款業務,證券子公司經營證券業務,保險子公司經營保險業務。各子公司都是獨立法人,有各自的營運邊界和獨立的財務報表。與完全的綜合經營相比,各監管部門可以更清晰地對各子公司進行監管,不會對銀行業的有效監管產生大的沖擊。
2,有利于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金融控股公司通過對各子公司的股權控制和資本調度,制定戰略規劃實現資金、技術、人才上的合作,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力。金融控股公司通過資本市場重組,可以有效推進銀行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和經營體制轉變。因此該模式不僅適應目前各子公司的經營水平,而且有助于推動其市場化重組進程,使我國金融機構擺脫資金實力的局限,向更大規模發展。
3,金融控股公司存在規模經濟。金融控股公司在橫向并購和業務活動中可以進入更廣闊的市場,接觸更多的客戶群體,并促成一些相關金融產品交叉銷售。商業銀行演變成“金融超市”,能創造出更多銷售機會,服務效率和盈利能力都將大為提高,從而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
4,金融控股公司能夠產生風險分散效應。金融控股公司的具體存在形式是,在一個母公司法人內有多個法人子公司,子公司統一被控制在母公司之下。母公司是一級法人。子公司是二級法人。在某個二級法人出現經營風險時,一級法人可以靈活調度手中的資金予以救助。同時各子公司之間又有“防火墻”隔離,即使某一個子公司發生風險時也不會傳遞到其他子公司,從而增加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從金融控股公司的設立方式上看,國際上大多數是以購并方式形成,因此一般金融控股公司是先有子公司,后有母公司。具體而言,金融控股公司的設立主要有業務轉讓和股份轉讓兩種方式。業務轉讓方式是指選擇一家主體金融機構,將其全部業務轉讓給其他金融機構,主體金融機構“脫殼”為金融控股公司,其他金融機構則轉變為其子公司。股份轉讓方式是指新設立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然后分別與其他金融機構的現有股東換股,以實現對其他金融機構的控股。這兩種方式適用于不同的銀行。業務轉讓方式適用于金融機構優勢明顯的金融控股公司,股份轉讓方式適用金融機構旗鼓相當的金融控股公司。目前我國資金實力比較雄厚的商業銀行,都可以把目標定位在組建金融控股公司,實現由分業經營向綜合經營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