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可以在大陸更好的經營現代農業?有豐富的臺灣農業經驗還不夠,臺商亦須針對大陸市場的特殊性,重新布局。
在臺灣的精致農業中,以稻子為例,除了種植外,還會建立一個博物館,將稻子的栽種成長過程呈現給游客,也會讓游客親自采收,體驗一把農作的樂趣。

精致農業是可以從傳統農業中延伸出新的商機來,比如稻子博物館可以進行科普教育,「大陸目前精致農業的發展跟臺灣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大有可為。」有業者表示看好大陸農業未來的機會,但在機會中臺商雖然有臺灣經驗,仍需要學習不少適合大陸市場的經驗。
十幾年前,臺灣開始進行農業調整,并實施以「生產、生活、生態」為主的「三生」農業,將以往偏向生產農業的重心調整為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育兼顧,并且開始重視農業在國民休閑旅游功能和文化傳承的無形價值。
創新「三生」農業做市場
「凡正經務農的臺商,在當地胼手胝足至少15年以上。」在大陸海南經營伊甸園山莊的臺商林保森解釋說,「一開始,技術和經營模式很重要,但過了三、五年后,當地的農戶就已經將技術吸收完成,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創新,才能跑贏市場。」
如何實現創新?根據林保森介紹,伊甸園休閑農莊正是因為將臺灣的「三生」農業概念帶到自己的經營之中,跳脫出傳統農業的局限,因此才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重新在大陸翻開了事業新篇章。他還認為,「雖然在大陸加入WTO后,兩岸的很多農產品難免受到沖擊,但經過改良創新后的『休閑農業』則不受此沖擊,因為它有很強的地域性。」
深諳其中道理的臺商不止林保森一人。綜觀目前在大陸經營現代農業各種產業的臺商,無不在經營中導入「三生」農業概念,亦根據大陸市場的特性,開辟出各種符合游客休閑需求的項目,以達到最大化的收益。
投資應關注大陸土地法令
除了需要不斷摸索獨具特色的經營形態外,不少經營農業的臺商由于對大陸法令的不熟悉,亦吃了不少苦頭。雖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但大陸政府對農田使用亦有嚴格的限制,比如18億畝的農田底線不可突破等。但對臺商來說,不熟悉法令的后果往往是白白損失不少資金。
上海尋夢園香草農場總經理陳杰和對此深有感觸。尋夢園的投入資金達到2000多萬元人民幣,但「因為在初期的摸索階段對法令不熟悉,浪費了不少現金資源。」
他說,一開始聽信當地的中介機構所言,土地上可以改建房子,但等他們將準備提供給游客住宿的房子建筑起來后,卻接到政府通知,表示違反了農田上不可建有固定建筑的法令,不得已之下,只能將已蓋好的餐廳與住宿區全部拆掉改用移動式帳篷,隨用隨搭,損失了幾百萬元資金。
「現在大陸政策也在慢慢的開放,法規也很明確,建議有從事這個產業的臺商自己先查詢比較好,不然容易陷入觸犯法令的危險當中。」他說目前兩岸交流溝通密切,習慣或經驗也可從溝通中獲得,臺商自己去查詢相關法令「不要怕麻煩,可以讓自己少走一些彎路。」
不僅是法令問題需要多加注意,田園牧歌里的淘金看似浪漫,真正經營起來,各種問題亦會接踵而至。
管理或成瓶頸
經營休閑農業,業者必須考慮到引進的農作物或花草習性問題,以及土壤等環境因素。「一些花草在其他地方可以長的很好,但可能因為氣候等問題,引進大陸后需要進行改進。土壤的養分問題也需要改善。」
有業者表示,在建設初期除了這些問題外,管理人員的問題也令人十分苦惱。一般休閑農業都選址在遠離市區的郊外,地方偏僻導致的人員招聘難問題十分棘手。如果只是就地選擇當地村民,卻只能做種植養護等工作,管理則另須請人。不論怎樣,最終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磨合。
以經營生態旅游為主的上海青青旅游世界亦曾有過這樣的管理瓶頸。當初從臺灣空降超過10名臺干,并聘有專門的管理公司管理園內的酒店,但卻遭遇了臺灣經驗與當地市場難以結合的尷尬。總經理林國華總結經驗后認為:「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干部屬地化,經營理念本地化。」
此外,不管是傳統農業還是現代農業,投入期長,回收慢亦是行業共識。比如星期九農莊曾經在2005年到2007年投入6000多萬元人民幣卻沒有任何收益,直到農莊開始試營業才有收入,短期內收支比例卻并不能實現平衡。
但陳杰和認為,也正因為回收慢,不論是種植技術還是附加值都不容易被復制。「要復制也要有心理準備,這不是那么好回收的行業,甚至可能需要5~10年才能回收,競爭對手應該不會想用那么長的時間來復制別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