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有3個愿望:
一、在2016年前捐光剩下的40億美元,否則死不瞑目。現在,這筆錢正以每年超過4億美元的速度流向世界各地需要的地方。
二、為富豪們樹立一個榜樣,“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作出饋贈”。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深受他的影響并已付諸行動。
三、能夠安安靜靜地品味烤奶酪西紅柿三明治,而沒有人指指點點地說:“看啊,那個億萬富翁在吃這些東西。”
媒體曾追問他,為何要把自己的財產捐得一干二凈?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裹尸布上沒有口袋。”
他,就是美國三大慈善基金會之一,大西洋慈善基金會掌門人——查克·費尼。
隱身慈善家
查克·費尼今年78歲,過著極為簡單的生活:沒有定制過奢華的西服,一直穿著老舊的休閑裝;沒有昂貴的名表,戴的是廉價的塑料手表;沒有自己的小汽車,出門一般乘坐地鐵或者出租車,乘飛機也只買經濟艙;他甚至和妻子居住在只有一居室的套房里,而且還是租來的……
1988年,查克·費尼建立了自己的基金會——大西洋慈善基金會,其規模龐大,甚至超過了許多美國大型集團公司或家族企業建立的慈善基金組織。盡管有著如此光環,費尼行事卻極為低調。為避開美國法律關于基金會信息披露的相關規定,費尼把基金會帶到遠離美國本土的百慕大群島去注冊,基金會的名字也沒有使用本名。他還定下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規定:基金會員工不得向家人透露自己的工作,受贈單位也不可公開所獲善款的來源,否則資助立即中斷;基金會禁止舉行任何形式的募款晚會,謝絕以費尼命名的慈善項目和活動。
自從基金會成立以來,收到費尼捐贈的受益人或受贈機構遍布世界各地。比如,他曾向南非艾滋病診所提供贊助,向越南學齡兒童提供交通安全基金,他還向古巴、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國的醫療事業提供贊助費用。作為康奈爾大學的畢業生,他為母校捐贈了6億美元;而作為美籍愛爾蘭人,他也向愛爾蘭學校慷慨捐贈了10億美元。
費尼甚至還指定基金會,在2016年之前捐光剩下的40億美元善款。當他的這一被稱為“日落行動”的計劃宣布后,得到了世界上許多慈善機構的擁護,其中最為矚目的是就是比爾·蓋茨名下的比爾·蓋茨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他們也表示,將于50年內在最后一位理事去世時,捐盡所有的財產。
費尼的諸多慈善項目中有一項“微笑行動”,主要是資助發展中國家腭裂兒童接受整形手術。一次,當他見到一名患有腭裂的女孩,在接受手術后展露出笑容時,費尼說,他在這樣的時刻才會覺得,財富是有價值的。“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用我的財富去幫助別人,而我自己要過正常人的生活,就像我從小過的生活一樣。我試著努力工作,而不是努力變富有。”
靠“免稅”發家
費尼刻意保持著默默無聞的生活,1997年,他的“免稅購物連鎖店”被法國奢侈品巨頭伯納德·阿諾爾特收購,他的行為才逐漸為公眾所知。然而,當媒體希望能對費尼進行采訪時,卻都被他以“對媒體害羞”為由而婉言回絕了。
就在很多人對費尼廣泛捐贈而不留名的做法感到迷惑時,他通過自傳《億萬富翁不再:查克·費尼如何秘密斂財和散財》揭開了謎底。
費尼1931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伊麗莎白市的一個愛爾蘭裔藍領家庭。在康奈爾大學讀書時,費尼生活并不寬裕,每月110美元的獎學金剛夠支付學費,于是他和另外一名同學就想出了在校園里賣三明治掙花銷的主意。他們的嘗試非常成功。有同學甚至開玩笑說,費尼畢業不用找工作,光賣三明治就可以掙大錢。
1956年,當費尼從康奈爾大學畢業時,他還剩下4個月的獎學金。他利用這點獎學金申請了去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學習政治學。但顯然,費尼并沒有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政治上。課余時間,他為駐扎在法國南部的美海軍艦隊軍官的子女們組織活動。
在一次巴塞羅那之行中,他遇到了校友羅伯特·米勒。他對米勒說:“我知道有個掙錢的好機會,就是向那些大兵們賣香水、錄音機,還有晶體管收音機。”于是,這兩個康奈爾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開始了“擺地攤”的生意。
從一開始,費尼就留意到在海港免稅區購物可以合理避稅,他開始琢磨如何利用這個條件來掙錢。費尼和米勒將“免稅”概念發揮到了極限。他們將公司總部設在列支敦士登、摩納哥和荷屬安德列斯群島,然而自己卻使用瑞士銀行賬戶,并將利潤以費尼的法國妻子丹妮爾和米勒的厄瓜多爾籍妻子詹塔爾的名義存入銀行。費尼和米勒利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免稅規則進行異地郵購,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
1960年,費尼和米勒在檀香山和香港創辦了第一家連鎖免稅購物商店,并將這一模式迅速復制到世界各地,他們的免稅購物連鎖店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1988年,費尼以身價13億美元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23名。
為富人們“樹立榜樣”
億萬富翁們有的霸道,有的奢靡,有的古怪。費尼卻十分溫和,除了節儉驚人外,其他方面都很平常。
費尼認為,作為一名占有龐大財富和社會資源的富人,他肩負著新的公共使命,那就是提醒投資銀行的巨頭們和硅谷的新貴們,要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作出饋贈”。于是,費尼在1988年,建立了自己的基金會。他給自己留下了不到百萬美元的私人財產。費尼說,這點錢足以讓他的晚年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喜歡逍遙自在,我希望能安靜地品嘗我的烤乳酪番茄三明治。”
費尼有5個兒女,在假期時,他們都要到賓館、飯店和超市打工。費尼的女兒貝利十幾歲時,有一段時間打了不少長途電話。費尼發現了長長的話費賬單后,立刻切斷了電話線,并在家中貼出了一張本市地圖,上面標出了附近的公用電話。
對于費尼散盡家財的做法,子女們很贊成。費尼的兒子萊斯利說:“這讓我們與普通人無異。”
費尼的行為也許真的值得很多富人們重新思考自己對待金錢的態度:占有并不等于享受,分享也并不等于失去。“裹尸布上沒有口袋”,要懂得這句話并不難,但真要實行起來,卻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松做到的。
(摘自《環球人物》2008年10月上 原標題為《神秘的散財大亨》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