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私人金融資產不斷累積,僅儲蓄存款在2008年底就達到22.15萬億元。對如此龐大的私人金融資產,為其提供的投向選擇卻十分有限,在正規金融領域主要是儲蓄存款、購買國債、手持現金或用于證券市場、期貨市場等風險領域的投資。前者雖然安全但收益率低,而后者收益高但風險也高,許多居民又不愿接受。近年來,民間借貸、各種盈利性集資、抬會等民間金融活躍,其原因固然是正規金融供給不足、中小企業融資難,但與正規金融為私人金融資產資本化提供的路徑太窄也不無關系,可以說,民間金融是投資者作為“經濟人”的理性選擇。因此,我們應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積極拓展私人財產資本化的途徑。
一、降低貸款經營機構的準入門檻, 促使民間融資合法化
當前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金要求在5000萬元以上, 門檻較高,致使大部分民間融資仍在地下,有必要降低門檻。而且由于貸款經營機構準入門檻較高,大部分民間融資活動不受有關部門監督,很容易引發借貸糾紛和金融詐騙事件,擾亂金融秩序。中國人民銀行鹽城中心支行調查組于2004年所作的金融研究報告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狀況下非平衡發展的金融體系使農村資金供求矛盾空前加劇,民間借貸作為必然的經濟現象,便發展和活躍起來,應給予其合法地位和一席之地。國家發改委2006年9月發布的《民營經濟藍皮書》呼吁,制定“放貸人條例”并修改《貸款通則》等相關法律,取消對非金融機構從事借貸活動的限制,讓民間金融走到臺前。
二、鼓勵民間資金進入正規金融機構
民間資本進入正規金融機構,既可以借鑒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模式,讓民間投資人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加入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成立地方性股份合作銀行;又可以對農村信用社進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有條件的地方可成立農村合作銀行或農村商業銀行,從體制上為農村金融機構更廣泛地吸收社會資本金、增強服務功能創造條件。目前,江蘇無錫、江陰、 張家港三市的農村信用社組建了農村商業銀行, 吸納了大量民間資本, 為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開辟了一條道路。
三、大力發展民營銀行
與中國經濟市場化、多元化的發展相適應,大力發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民營銀行是十分必要的。因為,沒有體制外的民營銀行出現, 體制內的國有銀行就沒有競爭對手, 體制內的問題也沒有途徑來解決。就像國有企業的問題要通過發展民營企業來解決一樣,民營銀行的發展也是解決國有銀行問題的手段?,F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發展民營銀行,而是如何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規模與如何加強對民營銀行的監管。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權結構多元化、 投資主體多樣化的同時, 我國的金融改革有著體制復歸的傾向。一是在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改造中存在政府包辦行為, 使其具有官辦金融的性質。 二是新成立的股份制銀行如各地的城市商業銀行由政府控股, 由政府官員控制,甚至像浙商銀行這樣標榜為民營銀行的股份制銀行也由政府官員出任主要職務。 三是成立各種政策性銀行的呼聲不斷,如中小企業銀行,科技銀行等,各地區、各部門對辦銀行扶持本地區、本部門經濟發展躍躍欲試。四是貸款擔保機構由政府出資,很少吸納社會資金,不愿承擔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所以,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必須從思想上改變政府包辦的觀念, 真正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來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 而不是在碰到某些問題時馬上就想到由政府出面來解決,最后積累的問題還得通過市場化的途徑來解決,不然就會增加改革的成本,降低改革的效益,延長改革的時間。
四、努力發展投資基金和信托基金
我國銀行系統集中了巨大的個人財富,大量的存差成了籠中之虎,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民間資本投入經濟建設,目前有些地方已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上海,通過信托基金將民間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民間資本進入原來的國有經濟領域,既實現了所有制結構調整,又實現了融資方式的變革,一舉兩得。因此,我們要把更多的國有企業經營領域放手給非公有制企業來經營,如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給非公有制企業更寬松的環境,更多的融資方式,如投資基金、信托基金等。
五、支持和鼓勵發行企業債券
過去,我國的企業很少以發債的形式融資, 非公有制企業更是沒有發債的先例。從國際比較看,美國的股票市值相當于GDP的168%, 債券市值相當于GDP的143%;歐盟15國股票市值為GDP的92%, 債券為82%; 全球統計債券市值相當于GDP的95%。中國2002年末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托管的債券, 再加上憑證式國債, 總共為28000億元, 債券總值僅為GDP的29%左右,為全球同一指標的1/3。企業發行債券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必須控制風險。(1)要根據企業的注冊資本、凈資產、經營狀況、 現有規模等綜合指標來確定企業的發債規模,避免因發債過多無力償還產生的風險。 (2)要確定企業發債等級,根據高風險高收益的原則,企業根據它所獲得的等級確定利率,等級越高,利率越低,引導社會資金根據自己的需要,流向不同的企業,達到資金供求的最佳結合。(3)要對取得發債權的企業進行跟蹤監督,建立預警機制,使可能產生支付風險的企業及時退出債券市場,保護投資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