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是一種由業主特許投資人建設、經營,并在特許經營期滿后將建設項目無償移交給業主的項目融資模式,又稱為特許經營權融資模式。我國一些高校為解決建設資金短缺問題并適應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需要, 對后勤設施建設采用了BOT融資模式。實踐表明,高校后勤建設引入BOT模式對解決高校建設資金短缺、 推進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有重要作用,也完全符合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方向。
一、高校后勤引入BOT模式的優勢
1. 是在資金短缺情況下迅速改善后勤服務條件的有效途徑。如河北金融學院在啟動新校區建設時,將8萬平方米、投資近億元的后勤項目建設,全部通過BOT模式進行建設,建成了包括學生公寓、食堂、浴池、超市等各種后勤服務設施,有效解決了建設資金不足的難題。
2. 完全實現了后勤服務社會化。由于高校后勤建設引入BOT模式, 是以特許社會投資者在一定年限內經營其投資項目為條件的, 因此這些相關的后勤服務必然是完全社會化的,高校與投資經營者是平等的市場主體。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目的是逐步剝離計劃經濟體制積淀下來的龐大的行政后勤系統,實行市場經濟下社會化的后勤服務,以減少投入,提高效率,提供優質的后勤服務。從這一目標來看,BOT模式下自然形成的后勤服務社會化比自供模式即高校自辦實體具有更大的效率優勢。因為,自供模式下后勤實體的學校所有制、管理人員的行政任命制、管理模式的企業化和員工身份的復雜性(事業編制、合同工、集體工、臨時工),容易導致管理人員多、各種連帶費用高,服務成本通常也遠高于社會企業。
二、高校后勤引入BOT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1. 選擇和培育市場主體。 在BOT特許經營期間必須按照“市場提供服務,學校自主選擇”原則精心選擇經營人。這些經營人作為市場主體自然要追求營利,但應有較高的社會經濟責任感。
2. 設計合作模式。在設計合作模式時,高校要充分調查、分析學校所處環境對學生就餐、住宿的影響,了解校內具有的固定資產、資金資源、消費資源及管理者人力資源。在此基礎上,對我們掌握的權利與利益按照重要與可能的程度實行有條件的讓渡。首先,對于進入退出權、采購定點權、銷售價格權、環境控制權、競爭引入權、補貼分配權,任何時候都要牢牢把握,不可過多讓給企業。如果校園周邊服務業十分發達,則校內競爭程度可以降低;相反,如果學校處于郊區,周圍沒有服務業或不能在短期內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服務業,校內競爭就要加強。在物價上漲幅度較大的時期,可以減少學校的收益, 較多地給予學生直接的現金補貼, 同時控制價格上漲幅度,保證質量不降低。而對于人員選擇權、經營控制權則要更多地讓渡給經營者。 這樣既利于經營者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利潤,又可減少學校的管理成本。
3.投資者和經營者的進入退出條件。對BOT模式引入投資者時,學校可以設立相應的資質條件,如企業(個人)注冊資金、資質、技術等級,行業從業時間及榮譽,風險抵押金,經營承諾等。一般來說,門檻越高,可能進入的企業(個人)越少,但其資信可靠性和合作誠信度越大。反之,對于不能守法經營、履行合同或者發生了嚴重責任事故的商家,學校可以要求他們提前退出。同時,還要建立商家正常退出機制。人員素質高低決定其經營成功的程度:人員素質越高,工作勝任度越大,成功幾率越大,風險越小。高校對進入者都應按照國家法律規定設立相應的標準。 同時, 在BOT模式下,還應當關注并督促經營者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保障工人的勞動權益,杜絕因勞資矛盾引發的惡性事故。
4. 引入競爭機制。選擇社會企業時,高校首先應該全面考察、了解合作者的資信狀況,通過公開競標確定合作商。經營者確定之前,要針對實體管理的各項權利反復協商,在確定讓渡的項目、程度與比例之后,簽署盡量完備周詳的合同以規范雙方的責權利。為了防止或減少壟斷、降低價格、提高服務質量,學校對于學生食堂、宿舍等適合多元化經營的項目,應通過經營主體多元化形成適度競爭的校內后勤服務市場。
5. 防止學校內部人“尋租”。經營者進入后,為了獲得高額利潤,會利用一切方式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很可能向管理者行賄,如果機制不嚴密,制度不嚴格,就比較容易發生腐敗現象,而致使學生和學校的利益受損。
6. 日常管理。BOT模式下的特許經營期時間長,不可預見因素多,無法將所有可能性及其解決方案都準確、清楚地寫在合同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是要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進行監督,嚴格執行合同中約定的條款,運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建立管理日志、采購臺賬、銷售明細賬目,加強生產銷售及環境現場監督,逐日登記檢查情況,杜絕采購、保管、生產、銷售、儲存過程中的風險。二是管理者應該隨時保持對物價漲跌情況、師生滿意度、經營者與員工心態的關注,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協商,適時適當地給予權利或經濟利益的讓渡,維持經營者正常的利潤和員工良好的工作心態,確保師生較高的滿意度,達到“零風險”的管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