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臺獨”把持,改也難;只盯住“深綠”,不思進取,目光短淺;一切為“反對”而“反對”的思想路線毫無新意,路越走越窄。
蔡英文出任黨主席,民進黨正式進入“后扁時代”。蔡英文曾試圖改革民進黨,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外界也對民進黨轉型給予高度斯盼。然而一年過去了,民進黨非但了無新意,更沒有與陳水扁切割,反而最終走上“救扁行動”之路。
扁勢力掌控著民進黨
民進黨下臺后,其政治勢力除七個地方縣市的執政權外,主要表現在“立法院”的27席“立委”。盡管黨主席換了人,但蔡英文無派系支持也沒有自己的人馬,是一個空殼黨主席,“立法院”黨團才是民進黨真正呼風喚雨的權力中心,其影響力不亞于民進黨中央。失去政權一年多時間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一直由扁勢力掌控,總召集人是挺扁大將柯建銘,書記長是扁的嫡系子弟兵高志鵬,只有干事長李俊毅是謝長廷的人馬。6月16日,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進行了“三長”改組。結果,70多歲的“臺獨”大佬、以推動“公投”聞名的蔡同榮出任總召集人;陳水扁臺南縣同鄉、曾在紐約試圖暗殺蔣經國的“激進臺獨”分子王幸南出任干事長,扁系得力干將高志鵬續任書記長。
蔡、王、高三人掌握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大權,預示著“扁勢力”繼續掌握民進黨,主導未來民進黨的發展路線。不僅未來民進黨的政治路線更加難以調整,且將會進一步“獨化”與“偏激化”,從而陷入更大的危機與衰退。
“與扁結盟”的一個怪圈
陳水扁雖然在臺北看守所關了半年有余,但對民進黨的影響力依然很大,尤其是黨內一些有意問鼎大位的人,更是希望與扁結盟或接收扁的勢力。
其中前“行政院院長”蘇貞昌的表現最為典型。蘇氏曾是“四大天王”中最為低調的,更少公開活動。然而,面對其他幾位天王的頻繁活動,蘇貞昌終于坐不住了。民進黨組織“5.17”大游行前蘇氏與蔡英文前往臺北看守所看望陳水扁。接著,他頻繁出現在“臺獨”社團的活動場所,與多位獨派大佬商議時局。隨后蘇的嫡系大將、民進黨中常委與新生代代表蔡憲浩出任凱達格蘭校友會會長。凱達格蘭學校是陳水扁一手創辦的機構,扁任內不僅黨內精英入校學習,而且吸引島內各界有意與扁拉關系的各路精英,參加該校學習的學員前后達3000多人,構成陳水扁廣泛的人脈與金脈。
盡管民進黨失去政權后該校再沒有開班招生,在陳水扁被收押后活動更少,但蘇貞昌還是看好這個綠營的品牌以及廣泛的政商關系網。但蘇貞昌向扁靠攏面臨很大的政治風險。陳水扁與“激進臺獨”勢力在黨內仍有較強的勢力,要在黨內競爭中出線就不能對此視而不見。但與聲名狼藉的扁結盟,在大選中與國民黨的馬英九競爭,又無疑于自殺。也許這是民進黨與蘇貞昌等人面臨的真正困境。在陳水扁以“激進臺獨”綁架民進黨之后,誰都不敢公然與扁決裂,否則就是“臺獨”罪人,得不到深綠群眾的支持,更無法在黨內初選中獲勝。而與扁結盟,雖在黨內易于取勝,但卻會失去更多的中間選民,決定了其在大選中必然敗北的命運。
切割不成反成“救扁”大將
蔡英文出任民進黨主席后,也曾試圖與扁切割,帶領民進黨走出一條沒有陳水扁的民進黨新路。然而,扁掌權八年,培養了大批親信,黨內更有多人拿了他的錢或得到各種好處,要他們與陳水扁切割,談何容易。蔡英文猶豫不決,結果坐失良機。
參加“5.17”游行人數較預期多,而且組織有序,未發生暴亂,蔡英文志得意滿,被沖昏了頭腦,不再思考如何處置陳水扁或與扁適度切割,反而在“司法人權”的名義下,展開“救扁行動”。6月中旬,外界就傳出民進黨在策劃“救扁計劃”。蔡英文還一度否認外界的猜測。然而,數日之后,蔡英文竟然公開宣稱,民進黨將發起大規模聯署“救扁行動”,捍衛陳水扁的“司法人權”。結果,蔡英文從“切割派”也變成“挺扁派”。
蔡英文的“救扁行動”,也許救得了陳水扁出牢獄,但卻改變不了陳水扁貪污腐敗的形象,改變不了司法對陳水扁的審判,改變不了民進黨陷于困境的命運,也改變不了外界對蔡英文的失望。
兩岸政策的困境
眼下民進黨發展面臨兩大難題,除陳水扁問題外,另一個就是兩岸問題。這兩個問題又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
民進黨失去政權后,面對海峽兩岸關系的大發展,面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大潮,有一種強烈的恐懼感、危機感。在新形勢下,民進黨不是思考如何確定大陸政策,如何應對兩岸關系的發展形勢,而是采取一種強烈的“反中”情緒,幾“中”必反,結果將自己逼到了墻角,只能在深綠群眾中找到一種精神寄托。
不管民進黨如何“反中”,但最終不得不面對最迫切的經濟問題,尤其是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需要將更多的農產品、商品賣到大陸,需要更多的大陸觀光客。繼去年云林縣長蘇治芬與嘉義縣長陳明文等民進黨縣市長訪問大陸之后,不久前高雄市長陳菊也踏上大陸,引起震撼效應,強烈沖擊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在這種背景下,民進黨要不要檢討或修正大陸政策,成為島內斗爭的一個焦點。
民進黨中央經過一番討論,于6月17日達成所謂的“三不一沒有”共識,即“不辯論,對民進黨公職人員赴大陸不訂注意事項,不陷入政治操作,沒有鼓勵赴中交流”。
“不辯論”是針對黨內有人提出對大陸政策進行討論而定,因為一旦展開討論,必會在黨內引發一場大戰,讓民進黨陷于更大的困境。其他的“兩不一沒有”中“沒有鼓勵赴中交流”是安撫獨派的,至于對公職人員赴大陸考察“不訂注意事項,不陷入政治操作”則是一種無奈的決策,無法制訂更為具體、明確的辦法,只能模糊處理。這正是民進黨面臨的兩難困境。
一個奇怪的權力思考邏輯
一年來,民進黨沒有任何的反省與檢討,沒有任何的進步。難道它不想爭取中間選民與更多的民眾?不想再重新執政嗎?其實個中原因并不復雜,關鍵在于民進黨已徹底被“臺獨基本教義派”綁架。
在民進黨支持群體中,“臺獨基本教義派”活動能力強,敢說敢干,民進黨現有40%左右的支持率,其中最堅定的支持者就是這些鐵桿“臺獨”分子。民進黨也曾試圖進行改革,調整路線,希望走一條中間偏左的路線,蔡英文等人甚至提出要檢討扭曲的本土主義,但“臺獨基本教義派”堅決反對,民進黨擔心失去這些深綠的支持只好妥協讓步,理性改革的聲音被“臺獨”叫囂所淹沒。
民進黨對深綠“臺獨”勢力的妥協是建立在一種奇怪的權力思考邏輯之上的。在民進黨看來,改革需冒風險,不僅可能爭取不到中間選民,反而會使基本盤都保不住。而馬英九的公眾支持率與滿意度并不高,最低時只有20%多,于是經過算計,民進黨認為,只要鞏固堅定的深綠支持者,即使不改革,得不到中間選民的支持,只要這些中間選民也不支持國民黨與馬英九,不投票給他們,而民進黨憑借已有的43%左右的支持率,在下次選舉中就有重新奪權的機會。而這種投機取巧的權利算計,確實在2000年大選中出現過。于是民進黨有了類似“守株待兔”的自欺欺人的想法。
“臺獨”是民進黨困境的根源
其實,民進黨面臨困境的根源不在陳水扁,也不在蔡英文,而在“激進臺獨路線”。
“臺獨”是民進黨的政治靈魂。為堅持“臺獨”,民進黨就只有“反中國”與大陸對抗,大陸任何對臺政策甚至惠及臺灣同胞的善意措施,用“臺獨”標準檢驗統統歸于大陸的“統戰”。這樣,“臺獨”與“反中國”就成為民進黨核心思想與價值的一體兩面:要堅持“臺獨”,就得“反中國”;“反中國”,就得堅持“臺獨”。
因為一切歸于反對,一切歸于維護“臺獨”立場,讓民進黨只能是為反對而反對,永遠提不出讓人民感動的口號,提不出符合臺灣與兩岸關系現實需要的政治主張,提不出任何有利于臺灣經濟發展的方案,因此即使馬英九執政表現不盡如人意,經濟形勢不佳,民眾也無法認同與支持民進黨。
“臺獨”不除,民進黨沒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