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鳩山由紀夫
橫田隆志,(《新聞周刊》日本水分部副主編)
在中國崛起與美國衰落之際,在繁榮的自由資本主義與安逸的福利國家之間,鳩山試圖為日本找到新的中間道路。在經濟方面,他呼吁限制美國過度支配全球市場,關注環境、教育、社會福利、醫療保健以及收入不平等問題,希望縮小收入差距,刺激國內需求;在外交方面,鳩山表示中日應打造“建設性伙伴關系”,希望與華盛頓建立“更加平等”的關系,成為中美之間的橋梁。所有這些計劃都以鳩山的“友愛”理念為基礎,這種理念植根于同情和協調的理想,但讓鳩山解釋清楚這一理念極其困難。此外,鳩山開創第三條道路的前景并不明朗,雖然擊敗自民黨執政所取得的開創性意義不遜于美國的克林頓和英國的布萊爾,但他的影響力并不明確,小澤一郎被認為是“影子將軍”,可能會最終成為鳩山改革的障礙。
(劉 沖)
對中美戰略對話,韓國無需擔憂
鄭進榮(韓國慶熙大學國際學部教授)
2009年,中美“G2”無疑是全世界的關鍵詞。中國經過30年的飛速發展,各方面實力地位均已隱隱與美國并肩。7月27日至28日,中美戰略對話召開。此次會議名稱由以前的“戰略經濟對話”改為“戰略與經濟對話”,一字之差,會議范圍大大擴展,中美間同時處理外交、安全與經濟問題的高級別統括性戰略對話從此啟動。金融危機后,在中國強勢崛起、美國霸權轉衰的大形勢下,“相互依存”逐漸代替“斗爭”,兩國關系空前熱絡。作為韓國,鑒于該形勢對韓利大于弊,因此不必對中美戰略對話過分擔憂。一是在韓中、韓美關系均至關重要的情況下,中美走近可使韓國避免做兩者能且只能取其一的“選擇題”,同時利用與兩國的良好關系發展自身。二是中美在朝核問題上雖有重大利益分歧,但堅持半島無核化的基本態度一致,兩國合力促朝棄核將大大加速朝核問題解決。三是中國如按美所要求實施內需指向型發展戰略,對于韓國擴大對華出口也將有重大利好。
(劉天聰)
爭取阿富汗的長治久安
David W.Barno and John K.Wood(前者于2003~2005年間擔任駐阿聯軍指揮官,后者于2007~2009年間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阿富汗項目主任)
目前阿富汗局勢呈現四大特點:第一,塔利班等武裝分子反彈強勁,試圖利用阿政府虛弱無能、憲法不完善等弱點消磨國際社會的耐心,并獲得最終勝利。第二,阿政府及民眾擔心美國遲早會離開阿富汗,由此產生的信任危機對塔利班有利。第三,國際社會在阿軍事、民事措施缺乏協調。第四,各國并未就在阿政策目標達成一致。上述四點直接影響到阿富汗戰爭的成敗。為此,美國必須叫示對阿長期戰略,承諾持續投入外交、經濟和軍事資源,同時與阿政府、盟國、非政府組織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展開緊密合作,并在涉阿事務中發揮更顯著的領導作用。支持駐阿美軍指揮官麥克里斯特爾在阿省、縣兩級統籌分配、利用各方資源的努力,綜合運用軍事、民事手段改善聯軍和阿政府形象。總之,美不能因士兵傷亡而草草撤出阿富汗,應在審慎考慮麥克里斯特爾各項平叛舉措的風險之后做出決策。
(王世達)
外向的中國
Sam Park(俄“斯科爾科沃”商務學院下屬發展中市場研究所所長)
在經濟危機中,中國比俄羅斯對外資更具吸引力。共產主義觀念的歷史決定了兩國的發展。然而兩國吸引外資的情況卻相差甚遠。2008年,中國吸引外資額達到924億美元,而俄只有700億獎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減少17%,對俄則減少近一半。對中國企業的投資,是跨國公司發展的驅動力之一。到2008年中期,中國30%的工業產值、10%的就業機會和55%的外貿額靠外資實現。在外資明顯減少時,中國政府能夠及時應對:取消部分出口限制、改善投資條件、向愿意投資節能技術的公司提供優惠。此外,中國還簡化了投資手續,規定任何1億美元內的投資只需與地方政府協商即可辦理。俄作為世界第五大最具投資吸引力的國家,應從“中國經驗”中汲取營養。
(尚 月)
從囚徒到總理
Colum Murphy(《遠東經濟評論》副主編)
2006年因涉嫌腐敗,謝赫·哈西娜被判入獄。2008年12月,全國大選前夕,哈西娜被釋放,并以多數選票贏得大選,再次出任孟加拉國政府總理。兩年間,哈西娜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更堅定了她的信念,她要義無反顧地為國家服務。哈西娜肩負國家使命,心系窮苦民眾,常奔波于聯合國大會和氣候變化會議,為飽受災害困擾的孟加拉國人民尋求援助。哈西娜呼吁發達國家要為氣候變化負責,應大力援助發展中國家,批評國際社會對窮國貢獻太少。哈西娜極力支持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計劃,稱“孟加拉國是重災區,應當享有大量援金”。在國內,哈西娜指責孟加拉國民族主義黨和軍政府支持的兩屆政府使孟加拉國背上了“腐敗”名聲,稱其領導的政府取得了可喜經濟成果,并將繼續大力吸引外資。目前,孟加拉國發展面臨四大困難:一是軍政府打擊腐敗帶來恐懼氣氛;二是政黨紛爭嚴重;三是議會受制黨爭無法正常運作,民主進程受阻;四是伊斯蘭極端主義抬頭。但無論困難多大,哈西娜都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駱永昆)
日本的斷糧之日
柴田明夫(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所長)
2008年前后,世界糧食市場價格歷史性暴漲,約20個國家因糧食問題引發抗議和暴亂。糧食價格在2008年下半年急劇下滑后,從今年開始再次上升。高漲的糧食價格很可能是世界糧食危機的前奏。美國谷物供需矛盾已開始激化,并將迅速蔓延至“脆弱的國際市場”。世界糧食市場還面臨新的不穩定因素,包括人口增加、飲食高端化、生物燃料的急劇增長、氣候異常、全球變暖,水資源枯竭、轉基因作物的普及、農藥和化肥等成本的上升、糧食資源民族主義高漲等。從中長期看,今后世界糧食供需矛盾越來越尖銳,很可能發生三場激烈的“糧食爭奪戰”;一是國家間的爺奪戰;二是能源市場與食物市場的爭奪戰;三是工業和農業兩大產業間圍繞土地和水資源展開的爭奪戰。出口國會將糧食當作一種戰略物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以強化援助等方式增加了對海外特別是非洲耕地的投資。而日本依靠封閉的國內農業無法解決糧食危機,應盡早調整農業政策,加強食物自給能力、籌措能力和出口能力。 (黃瑩)
人物
阿倫·斯佩克特
斯佩克特,民主黨聯邦參議員,現年79歲。1956年獲耶魯大學法律博士學位,1959~1964年任贊城助理檢察官,參與調查肯尼迪遇刺案;1965年為贏得費城地方檢察官競選,從民主黨轉向共和黨,1974年連任失敗后干起律師行業;1980年重返政壇,贏得參議員競選。憑借扎實的法律素養、豐富閱歷與超群口才,他在參院司法委員會如魚得水。雖為共和黨人,但在諸多議題上與民主黨立場相近,如反對增加國防開支、贊成婦女墮胎權和反對槍支管制等。他重視伊朗門事件暴露的美政治弊端,推動國會立法改革情報系統;反對因性丑聞彈劾克林頓總統,呼吁共和黨同僚保持理性與克制;支持奧巴馬789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并因此喪失共和黨財政保守派的支持。2009年4月,他宣布脫離共和黨加入民主黨,這一“叛變”與明尼蘇達州最高法院宣布民主黨參議員阿爾·弗蘭肯獲勝一起,使民主黨在參院席位達到60席,理論上具備了中止共和黨采取冗長發言阻撓國會議程的能力。
(張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