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馬云開除95%的MBA
阿里巴巴網站是近年在電子商務領域里迅速崛起、業績輝煌的一顆新星。它于1999年9月建立,10月即獲得以高盛牽頭提供的500萬美元風險資金,引進人才隨即成為公司的頭等大事。創辦者馬云從香港和美國引進大量的MBA人才,并對外宣稱:“創業人員只能夠擔任連長及以下的職位,團長級以上全部由MBA擔任”。當時阿里巴巴高管團隊成員有12個人,除了馬云之外全部來自海外。接下來幾年,阿里巴巴聘用了更多的MBA,有來自哈佛、斯坦福等大學的,也有來自國內大學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后來這些MBA中的95%卻都被馬云開除了。這是為什么呢?馬云后來道出了原因:
——首先我承認我水平比較差,95%的MBA都被我開除掉了。但難道他們就沒有錯嗎?怎么可能95%都被我開除掉?肯定有錯。這些MBA一進來就跟你講年薪至少10萬元,一講都是戰略。每次你聽那些專家跟HBA講得是熱血沸騰,然后做的時候你都不知道從哪兒做起。
——作為一個企業家,小企業家成功靠精明,中企業家成功靠管理,大企業家成功靠做人。因此,商業教育培養MBA,首先要教的是做人。(而這些MBA)基本的禮節、專業精神、敬業精神都很糟糕。這些人一進阿里巴巴就好像是來管人的,他們一進來就要把前面企業家的東西都給推翻。
——就好比把飛機的引擎裝在了拖拉機上,最終還是飛不起來一樣,我們在初期確實犯了這樣的錯。那些職業經理人管理水平確實很高,但是不合適。公司當時的發展水平還容不下這樣的人。
由此,馬云總結出一個關于人才使用的理論:只有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啟示]具有高學歷、高職稱者才算是人才,這是長期以來社會流行的人才定義,但馬云的企業實踐證為了這一點,可說是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的應用。大學畢業的“高才生”還缺乏社會實踐的洗禮。若妄自尊大、空談戰略,就如同歷史上的馬謖令人感到言過其實,終難逃“被斬”的命運;即便是有經驗的人才。若不適合企業實際也無用武之地。而且,目前的大學教育在教學生如何做人方面似乎空白較大,如果高才生們不學會在人格上自我完善,在“做人”上就會如同原始人一般,絕難得到世人的認可和領導的青睞。
火星也是火
溈山靈祐禪師在20多歲時被百丈禪師收為弟子隨其參禪。一天,他正在師父邊侍候,百丈吩咐說:“你替我看看那爐中還有沒有火?”靈祐走過去用夾子撥弄了幾下說:“沒有火了。”百丈二話沒說,起身走到爐邊從里到外翻攪了一番,居然撥出了幾點尚未燃盡的火星,便用夾子鉗起舉到靈祜面前說:“這是什么?”靈祐猛然一愣,隨即恍然太悟,向師父施禮道謝!
[啟示]古語有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靈祜禪師悟到了什么,屬于禪宗明心見性的內容,但這一公案對于企業創新同樣具有啟示意義。已贏得市場的創新舉措固然值得學習和借鑒,但可能有遠大前程的商業創意同樣值得關注。歷史上,許多成功的重大創新最初都來源于人才頭腦中閃現的靈感火花。西方企業界流行的頭腦風暴會議。其宗旨就在于激發各方面人才的靈感。以搜集五花八門的,最子,哪怕是異想天開、荒誕離譜、幼稚可笑的想法,然后從中綜合出對客戶和企業價值最大并最切合實際的創意。每一個創意火花都是企業發展的火種,皆應珍惜、愛護和完善,在時機來臨、條件成熟的時候,它可能會熊熊燃燒起來。給整個企業帶來光明。
受辱無嗔
有人聽說佛陀是一個守持正道、力行大仁大慈的人,就生起嫉妒心,故意來到佛前惡口咒罵,言詞極盡歹毒。面對找上門的辱罵,佛保持沉默,一聲不吭,任由他罵。等到這個人罵夠了,停下來時,佛開口問他道:“你若拿著一份禮物去送給人家,人家不肯接受你的禮物,這份禮物是不是仍然由你自己帶回去?”
對方回答說,“是的,我當然帶回去!”
佛又說道:“你今天這樣罵我,罵得如此辛苦,但我還是不能接受。你罵我是你自己造禍,這禍就回歸到你自己身上去了。就像有響就會有回聲、身影隨著形體轉一樣,這個報應你終究是逃脫不了的。希望你以后要小心,不可做害人的壞事,否則你一定會自食其果。”
[啟示]俗話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西方也有諺語說:驢子向你嘶叫,你可別向它嘶叫。對于企業員工來說,工作中堅持原則有時難免得罪人,工作出色也可能招人嫉妒,即便沒有得罪人也會因誤會或其他原因令他人氣惱。得到莫須有的罪名,有時甚至莫名其妙就遭謾罵,往往申辯也無濟于事。反令對方火氣倍增。在涉及人們切身利益之事時,領導者明里暗里挨罵更是常有的事。遭受辱罵、難以辯解時。無嗔、無怨地忍辱可說是一種保持心理平衡、防止事態惡化的妙法,既有助于避免因回罵而導致情緒失控、矛盾激化、怨怨相報的局面。為將來化解誤會或怨恨、求得和解留下機會,也有助于集中精力和時間瞄準預定的目標,使事業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擾破壞。這絕非阿Q式愚癡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種利人利己、富有智慧的高尚情操。
鎖井井臭,施水水甜
村里沒有水井,人們吃水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后來一個打井隊從村里經過,老白就張羅著在門前打了一眼壓水井,接著老李家也打了一眼井,但水質沒有老白家的好,鄰居們紛紛到老自家去壓水,而不去老李家。有一年干旱,井水遠不夠用,老白自家也常常用不上。為此老白起了私心,有意不想讓大家來壓水,但又不便直說,就借機砌院墻把水井圈到院子里。盡管老白依然一臉客氣地讓鄰居們去壓水,但因為有了圍墻,晚上還要敲門進去,鄰居們去壓水就遠不如以前那么方便了。而老李家的壓水井沒有圍墻,隨時可去,因此鄰居們紛紛轉去老李家壓水,哪怕是深更半夜也去。如此不久,老李家的水質也變得越來越好,一些鄰居還說品嘗到水里有一股香甜的味道。
與此同時,老白家的井水莫名其妙地變得愈來愈渾濁,簡直都不能吃了,老白無奈也只好跑到老李家去壓水吃。一天老白碰到了打井隊,就詢問為什么他家井水愈來愈渾濁。打井師傅說:“是不是你家水井用的人太少了?一眼水井至少要有十多戶人家經常使用,才能把水用活。活水不腐嘛!”老白大悟,后悔不已,原來自私自利到底是害了自己,方便別人才是真正在方便自己呀!
[啟示]對客戶來說,企業可看作是水井,產品則是水,為消費者購買和使用得愈多,產品就變成了活水,就有了更多的機會得以改進和完善,其品牌價值也會不斷增長。但其前提條件是產品必須能充分滿足客戶的需要和欲求,方便客戶才是真正方便了企業自己。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人才也是“水”,只有大膽使用,盡可能方便人才向更有益的職位流動。方能使人才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成長;而若對人才抱著猜忌、嫉妒等心理,不敢放手使用,或是擱置不用。甚至控制其流動,最終會損害企業自身的利益。關心人才的發展才是真正關心企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