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變業硬道理:基本功要過硬
曹永剛問(以下簡稱HR):您一直在教育系統中工作。首先還是請您談談當前廣大學子最關心的話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王旭明答(以下簡稱答):我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一年前,我在一個大學采訪時認識了一個苦孩子。孩子生下來就沒了母親,父親隨后也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訊。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爸爸媽媽是兩個陌生的稱呼,取而代之的是叔叔阿姨,是無數個叔叔阿姨把他拉扯成人。這樣一個苦命的孩子在這所大學里獲得了政府和學校的資助而茁壯成長。一年前我有緣和他暢談,樸實的流露、真情的告白以及彼此坦誠的交流,使我也成了他的一個叔叔。一年來,我們通過各種方式不斷交流。進入大四,看到很多同學靠父母或親戚朋友的幫助陸續找到了工作崗位,他告訴我曾不止一次蒙頭痛哭,他多么想有這樣的父母或者親朋好友啊。我鼓勵他說:“你是最好的,因為你沒有依靠更多的幫助也取得了今天的成績,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更加輝煌!”不久他告訴我,他準備考北京一所學校的研究生,我很高興,為他做了必要的信息咨詢,他特別感激。
真是無巧不成書。一年后,我應邀又來到這所學校講學,特別高興的是又遇到了他。一身筆挺的西服,微卷的頭發,映襯著通紅的臉龐,眼神充滿自信。他來到我的住地后,先把手中的一袋宮廷御棗遞給我說:“王叔叔,這是我給您買的一點特產,您嘗嘗。”我笑著打量著他的一身裝束,說:“第一次看你穿西服,還挺精神!”他說:“這是公司統一要求的,沒辦法,我不喜歡穿西服!”我倆的話匣子就此拉開了。他告訴我,他已應聘到某藥業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助理。我很驚訝,在大學生就業難的今天,一個還沒有畢業且無依無靠的苦孩子怎么謀得了這樣一個好職位呢?小伙子告訴我,同時應聘這個職位的有六七位同學,部長在他們初試時提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請說出人力資源的要素有哪些,幾個同學面面相覷答不上來,而他非常清楚流暢地說出了幾大要素。部長又問那幾個沒答上來的同學,你們能說出給你們講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的老師嗎?幾個學生還是答不上來。而他不僅說出了講授這門課的大學老師的名字,而且把高中老師、初中老師、小學老師一連串說出了幾位。人力資源部長二話沒說,當即決定錄用他為部長助理,甚至復試一關都取消了。我為這家企業的部長問的這兩個問題叫好。第一個問題顯然考察大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而第二個問題,顯然考察的是大學生們的情商。我們都知道,人生在世,除了父母,最重要的應當是老師了,如果剛剛畢業的學生連自己的老師都說不上來,何談報恩,又何以報恩?看似簡單的兩個問題,又有多少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能夠回答上來呢?
基礎知識加能力和情商是大學乃至每一個人在成才路上都應下大力氣修煉的。據說大學生就業難難倒了全世界。在這個冰冷的冬季,在全融危機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恐怕就更不樂觀了。作為個體的我們,作為每一個大學生,不要說改變不了世界,恐怕就是各項政策的制定以及這些政策貫徹落實情況都左右不了,甚至連所謂的各種職場規則都不甚明了,到頭來可以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這個命運不濟的孩子因此很快獲得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他甚至還打算為此推遲幾年報考研究生,這足以說明個人的努力在寒冷之中所能產生的能量,而這種能量也足以溫暖每一個正在奮進中的人。
大學生能力模型公共技能+個性技能。
HR:您說的這個故事很感人,也給人新的啟迪,我們需要拷問一下,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大學生自身應該做怎樣的努力?另外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到底該如何打造?
答:在任何國家里,大學生都不應該成為就業的主體,而婦女、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才是政府幫助就業的主體。大學生是生活中的強者,是國家棟梁,是民族支柱,是代表先進主流的群體。但當他們大學畢業,走出校門,正應該為國家做貢獻的時候,卻需要國家來扶持他們就業,這有違常理和擴招初衷,也需要我們從多個層面去反思,去從根本上解決。當然,由于周期性經濟不景氣、臨時性崗位缺乏和結構性就業失調等原因,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一時的熱點和難點,這很正常,也是很多國家在發展中經常遇到的共性問題,不必要因噎廢食,大驚小怪。
那么大學生應該成為什么呢?大學生應該成為創業主體,應該是帶領社會人員就業的領頭雁。現在大學生反而成為就業的幫扶對象,除了一些客觀原因以外,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大學生自身的問題,即大學生本人能力所致。簡單地說,大學生要具備兩種能力,一種是公共技能,一種是個性技能。公共技能是絕大部分公眾都要具有的能力,而個性技能就是指你的專業特長和個人的競爭優勢了?,F在大學生在個人能力方面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是公共技能有缺失。公共技能主要指日常生活、表達自我和與人共處的能力,而現在很多大學生的公共技能水平偏低,甚至誤把一些公共技能當成是個性技能,比如認為表達能力、文字能力就是學文科、搞新聞才應該具備的,導致不少大學生表達木訥、文字生疏,看不出大學生與普通人的區別來。二是個性技能不突出?,F在大學生千人一面,有專業無特長,有個性無優勢,難免在就業競爭中隨波逐流、無功而返。
語文是一種技能,表達能力影響職業發展。
HR:您大學畢業后做了7年語文老師,非??粗匾粋€人的語文素養和表達技能 您能否再詳細說說語文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性?
答:語文的核心是什么,是表達;語文的性質是什么,是技能。我一向以為,表達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職務職業,只要是人類大家庭的一員,都需要表達,更無論文科理科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學會表達。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應把語文當作一種技能來傳授、考核和評價,而不僅僅將語文作為基礎知識來灌輸、鋪墊,否則過于強調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就有意無意中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為社會需要的一種最基本的交流能力。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武漢科大中南分校將表達技能與學生畢業成績掛鉤,學校把“一口話”成績全部錄入網上成績系統,學生可憑借個人學號和密碼登錄網站查詢,如果畢業還不能通過測試,屆時將無法順利畢業。作為曾是語文老師的我,作為曾是新聞發言人的我,作為至今仍是一名語文工作者的我,為之叫好!我之所以為武漢科大中南分校的做法叫好,在于他們率先把這一理念付諸實踐,動了真格的。據了解,武漢科大中南分?!耙豢谠挕睖y試分為自我介紹、即興表達和辯論三個環節。該校認為表達能力是大學生敲開企業大門的第一塊磚,測試不是為了培養演說家,也不是為了選拔所謂“超男超女”,只是把它當作一種能力。前些天,我接待了一位學美術的求職者,他在一位長者的帶領下,沉默寡言,不知所求,在我的啟發下,問一句答一句。長者在一旁既著急又開脫地說:“他們學美術的都這樣,不會講話,只會畫畫。”我的天啊,這怎么行?
表達能力欠缺的問題甚至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問題。現在你很容易在各種場合中,發現大人小孩念稿成風、大話成風,很多會議上都是照本宣科、廢話連篇。這種種現象對我們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中華民族和文明古國來說,是極不相稱而且非常可怕的,更別說它將嚴重影響我們的職場發展和晉升。我也見過許多所謂“成功人士”,與他們聊天很少能對位,原因是對方聽不出你的所問,缺乏聽話與表達的訓練,顯然交流就達不到預期目的。
高考改革迫在眉睫,素質教育才是根本。
HR:剛才討論過大學生就業難和大學生的技能培養等問題,除了大學生自身需要努力以外,中國教育改革也到了關鍵時刻。請問您怎么看待中國的教育問題和未來的改革方向?
答:談起中國教育問題,幾乎所有中國人都不滿意,或者說任何一個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這一方面說明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說明當前教育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僅從大學生培養來看,這主要涉及三個關鍵“點”:入口、中間培養過程和出口。只要牢牢抓住、抓妤這三個“點”,一大學生就能培養出來了?,F在大學生就業難,即“出口”的問題,實際上折射出培養過程和入口這兩方面存在的問題。僅從“出口”解決問題,靠政府扶持大學生就業,只能解決表面的問題,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同樣地,大學生教育問題折射出高中教育的問題,高中教育又折射出初中教育的問題,如此類推,環環相扣,唇齒相依。這種問題折射并不是相互推卸責任,而是要系統地看待和分析,才有可能從一個關鍵點來解決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事半功倍,標本兼治。否則,拿捏不準,就像是帶病上崗,很難治好;所謂治好,也是永遠要醫治有病的人。
哪里是我們教育改革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呢?首先我們的指導思想必須明確,即從應試教育真正轉入素質教育。這也是所謂的理念問題。有時候理念好像沒什么用,但理念往往又是最難的。我們的所有教育問題,究其根源,一是制度設計問題,再就是先進教育理念沒有融化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血脈之中,轉化成自覺的教育行為。圍繞著這種指導思想,教育改革的最佳切入點就是高考改革,可以說,高考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高考環節既是中學教育的出口,又是大學教育的入口,絕大部分教育問題都集中在高考這個瓶頸上。恢復高考30年來,我們對高考的正面作用宣傳很到位,但對高考的負面效應認識不足,所以高考改革不能只是形式上的變化,而必須是革命性的變化。去年1月,山東省決定以高中為突破口,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一年過去了,山東的改革初見成效,被教育界專家譽為素質教育的“山東樣本”。以前我們曾提出“素質教育從娃娃抓起”,但卻依然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現實證明,素質教育必須先從高中抓起,并通過高考改革使素質教育真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在今年的“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鮮明地提出:“各級各類教育都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快課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把中小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實踐、創造。”這應該看成是中國全面吹響了教育改革的號角。
考試能定終身?學而優則仕乎?
HR:這一切都涉及中國的人才戰略問題,包括我們計劃從海外招募大量的高級人才回國效力,請您從中西方教育比較和人才選拔的角度,談談我們國家人才培養和使用的問題
答:回溯歷史,展望未來,中西方教育應該說各有所長。就目前階段而言,我們在教育培養和人才選拔上算是相對落后了,這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育人和用人理念中,功利性太強。這不能怪罪普通公民,而是制度設計的弊端所致。我們現在的不少招聘要求中,都羅列一些非正常的苛刻條件,甚至具體規定是哪一類學?;蚰男┧鶎W校,這不僅是就業的公平問題,其實質是在不斷強化教育的功利性。在人才選拔上,我們最擅長或最偏好的是考試模式,以致將越來越多的考試都上升到國家層面,甚至包括一些非人才選拔的職業資格考試等。對于我們幅員遼闊、情況有異的大國來說,興師動眾的考試選拔不再是公平的科學方式,而是勞民傷財的粗暴做法。再者,還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人才晉升理念,可謂禍國害民?,F在“公務員”崗位炙手可熱,競爭慘烈,常可聽到幾千人去報考一個崗位,這種現象除了受一些就業形勢影響之外,更多的是緣于“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人才觀?!皩W而優”為什么一定要做官呢,在一個社會中,公務員并不是創業主體,大量優秀的人才都走進官場,那么誰去創業呢?靠什么產生就業崗位呢?因此,這種理念必須擯棄,不再單單是“學而優則仕”,要變成“學而優則路寬”。
現在國家鼓勵吸納海外優秀人才,這無疑是正確的。目前關鍵的問題不是他們回不回來,而是回來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我們除了需要他們擁有先進理念和領先技術之外,還需要他們有一點奉獻精神,否則帶著投機的心態回來,最后只能適得其反。
成功職場人生:思考、激情、創新。
HR: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職場轉換?是否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您在職場中最看重什么?
答:雖然我從新聞發言人崗位轉身到語文出版社已半年多了,但我還是出版行業的新兵,學到了不少新知識,也還有更多的事情等待我去了解、琢磨、分析、解決。我個人覺得,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多一些經歷才好,人生的財富就是經歷,千萬不要安于現狀,滿足既得的崗位體驗,要勇于走出去,走一步海闊天高。比如,我在六年的新聞發言人的崗位上,就獲得了一段非常獨特的人生體驗。這是創建服務型政府的一個重要舉措,既艱難新鮮,又任重道遠,我能有幸身體力行,所獲非比尋常,值得一生品味。
我的職業選擇首先要服從組織安排,干一行愛一行,還談不上完全的自我發展規劃。在我的心目中,我更愿意從事公益性的社團工作,也包括創辦學?!k一所語文學校,不是教外國人漢語的中文學校,而是教國人漢語的語文學校,提升我們的綜合語言能力,即口頭表達、文字表達和交流溝通的能力等。無論崗位如何轉換,我始終堅守這六個字:思考、激情、創新。思考不能是考慮現成的事情,即使是現成的也要變成自己的;在思考中,要把一切人和事都看成是有生命的,這其中就蘊含著激情;創新是最根本的,對于我們國家和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要敢于創新,在創新中才能貢獻我們的力量,實現我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