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馬英九有幾個綽號嗎?
「馬長瘤」、「馬無力」、「馬更正」、「下去一個貪財的,上來一個圖命的」……這都是馬英九自2008年5月20日上臺以來,臺灣民間和媒體給他起的綽號或者是對他執政狀況的總結。不難發現,這些綽號和總結都是民眾對馬英九執政能力的評價。
與當初上臺時的「九萬兆」評價相比,這些綽號可謂是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是,通過國民黨18全中常委選舉和放寬進口美國牛肉以及之前的允許達賴訪臺安排,馬英九的決策風格或許已經開始讓很多人趴在地上到處找鏡片。
「九萬兆」是臺灣民眾擁護馬英九上臺的根本期待,希望能借助馬英九的清廉質量,迅速把臺灣經濟拉抬上去,所謂「九萬兆」既是馬英九、蕭萬長、劉兆玄三人名字簡單的合稱,也是臺灣民眾對馬政府寄予的深切厚望。
由于馬英九政府上任后不能迅速駕馭臺灣經濟發展,特別是88水災滯后的救援行為,立刻讓臺灣民眾失去信心,「九萬兆」立刻變成「馬長瘤」(馬英九、蕭萬長、劉兆玄),同樣還是馬、蕭、劉三頭馬車,為何在民眾心目中的落差這么大?在社會大眾的不斷施壓下,馬英九不得不陣前換將,讓具有豐富基層和民代經驗的吳敦義和朱立倫取代「吃力不討好」的劉兆玄。
由于吳敦義被視為馬英九的左右手,被公稱為政壇「孤鳥」,很多民眾認為吳敦義上臺將是典型的「馬無力」(馬英九、吳敦義、朱立倫)。吳敦義上臺后,確實展現了與劉兆玄不同的施政風格,不管是面對媒體,還是面對民代質詢,他都能不卑不亢地一一應對,特別是那些難纏的民進黨民代,遇到富有議會問政經驗的吳敦義,也很難發揮「無理靠聲高」的問政特長。
正因為吳敦義太懂得應變,致使馬政府在處理很多事情上「前后不一」、「各吹各的調」,于是民眾有給馬政府起了一個「馬更正」綽號。意思就是馬政府經常「自我否定」。
如果說上面這些綽號體現了民眾對馬英九政府的不滿,那么,更讓臺灣民眾怒吼的是,馬英九政府10月23日同意放寬進口美國牛肉,包括帶骨牛肉、絞肉、牛頭、骨髓等。馬英九的決策不僅遭到藍綠異口同聲譴責,并且立刻引起連鎖反應,藍綠陣營幾乎異口同聲要求抵制美國瘋牛肉。民眾甚至用「下去一個貪財的,上來一個圖命的」來比對馬英九和陳水扁,意指馬英九不顧人民生命放寬進口美國牛肉。
其實,如上這些綽號背后深藏著很多難以名狀的原因,只是馬英九不能明白說出來而已。就以中常委選舉為例,孰能想到是馬英九為「清黨」布的局?再以放寬美國牛肉進口為例,既化解了美國壓力,又點燃了反美火苗;既答應了美國要求,又向美國進行了多項索求。這是馬英九要求美國平衡處理兩岸關系的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