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十八屆中常委賄選一役,終于領教臺灣名嘴的威力。此事起因于多位中央委員為競逐中常委職位,不惜自組聯盟以換票、買票、送禮、請客方式進行先置作業,待掌握明確票數后,于選舉前夕,再行以「宅配到府」致送禮品,結果名單揭曉,32席中常委中竟有高達14席系以「賄選」成為國民黨權力核心人物。
對于國民黨中常委們的「賄選」行為,馬英九看在眼里,內心無比焦慮,但囿于黨章規定,馬也不敢痛下殺手,盡除賄選中常委。然而馬為解決這則政治難題,不得不動用輿論力量圍剿賄選中常委。先是國民黨高層意有所指的對外吹風,接著考紀會主委阮剛猛出面開鍘兩位形象不佳的中常委;以示馬的改革決心。此時出身馬系的立委開始聯系多位名嘴,希望他們支持馬改造國民黨理念,經彼此相互理解馬是玩真的,于是立委名嘴邱毅率先開炮表達無條件「堅辭」中常委的立場,第二天吳育升等五位立委接棒要求所有中常委請辭以示自清之意,而后當晚臺灣所有政論叩應節目不分藍綠名嘴都在討論中常委該不該請辭的問題,所有名嘴怒責中常委于賄選傳聞中理應知所進退,相對于設計選制的馬英九應負何種政治責任卻無人提及,在輿論強烈抨擊下,多位馬系中常委紛紛表達請辭意愿,負隅頑抗的中常委禁不起三天的批評,只好跟進請辭,創下國民黨中常委總辭的特殊記錄,讓馬英九從容解決這則棘手的政治難題。
這一場黨主席與中常委之爭,若非名嘴暗助馬英九,使事件快速落幕,否則以馬的政治性格可能會拖上一個月,到時馬的清廉形象不但受到重創,甚至還有可能讓賄選中常委以更高票姿態班師回朝。如此一來勢必會影響年底縣市長選情,這對馬英九而言,是何等難堪的局面。
馬英九渡過黨內風暴危機,靠的是名嘴評論,而非黨代表支持與黨紀處分,這說明馬于黨內執政基礎并不穩固,而名嘴暗助馬英九,并不表示馬與名嘴之間關系有所緩解。過去馬對名嘴于劉兆玄內閣總辭事件中所扮演「評論」角色,有段很深刻論述,直指名嘴是政壇「亂源」之一,要求官員對名嘴評論務必做適度更正,因而馬一度被人戲稱為「馬更正」。然而時異勢轉,為解決棘手的政治難題,名嘴不計前嫌的義助馬英九,必然使馬英九內心五味雜陳,對名嘴恐怕是又畏、又懼、又愛、又慮,說明名嘴不易受政治人物操控,將是馬揮之不去的陰影。
果不其然,當中常委總辭事件落幕,馬內閣「開放美國牛肉」決策爭論再起,名嘴紛紛痛批馬的開放政策,要求官員下臺負責,其中時間轉折之快說明臺灣政壇的亂源,其實在政府決策的黑箱作業,絕非名嘴的現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