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金融學定位與國際金融課程內容的論爭以及國內外教材的比較分析發現,國際金融的學科邊界一直未有清晰的界定,國內外流行的教科書在教學內容體系上各有側重,其教學內容主要在研究導向型與實用導向型、全球問題與本土問題中尋找平衡。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體系應與時俱進。
關鍵詞:國際金融;教學內容體系;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9)02-0075-03
具有全球化視角與本土經驗的國際金融人才是我國金融業最為稀缺的,這需要合理有效的國際金融培養體系。在學科一專業—課程三級體系中,課程具有相對的彈性,而課程的彈性體現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和教學手段的選擇與教學次序的安排相比,教學內容的確定更為重要。本文主要探討國際金融本科層次教學內容體系,局部論及研究生層次教學內容體系。
一、金融學科定位與國際金融教學內容的論爭
追根溯源,金融學科的定位直接關系到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事實上,金融學科的定位與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內容的論爭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長期以來,金融學科的定位存在爭議。王廣謙、張亦春、姜波克、陳雨露在《金融學科建設與發展戰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一書中對金融學應當屬于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金融學應當屬于理論經濟學還是應用經濟學、金融學是接近經濟學還是更接近管理學等三個問題上指出:其一,金融學不純粹是一門社會科學,它與自然科學相互交叉滲透;其二,金融學科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應用性經濟學科;其三,金融學的研究范疇應該橫跨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充分體現交叉融合的特點。

在國際金融學獨立性的問題上,復旦大學姜波克(2000)認為,國際金融不是國內加上“涉外”內容的簡單延伸;國際金融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研究開放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科學。上述認識在相當程度上界定了國內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內容,《國際金融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作為教育部推薦教材已出三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國際金融教學的走向。然而,國內學術界對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體系一直存在爭議。天津財經大學的王愛儉(2005)提出,姜波克對國際金融學內容的界定是一種創新,但并不能完全概括國際金融學的特點,尤其是忽略了國際金融實務的內容。因此,姜波克等人所指的國際金融學稱為“國際金融理論”似乎更確切一些。另外,國際金融是否存在主線,或者主線到底是什么的問題尚未達成共識,需要我們進一步展開探討。中國人民大學陳雨露新編的《國際金融》(第二版,2006)教材在融合國外商學院側重微觀與經濟學院偏重宏觀的基礎之上,率先提出“國際金融市場——跨國公司財務管理——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為國際金融課程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
國際金融教學的內容體系究竟應涵蓋哪些內容?已有認識與相關教材并沒有給出完美的答案,這需要我們對該問題進一步探索。
二、國內外教材教學內容的比較分析
(一)國外教材
高級國際金融教材以Obsffeld&Rogoff的《高級國際金融學教程》為代表,該書是美國許多一流大學國際金融學研究生課程的主要教材或重要參考書。全書首先建立了經常賬戶跨時分析的理論框架;然后利用該框架分析了實際匯率和貿易條件、資產交易風險的不確定性對經常賬戶變化和經濟周期國際傳導的影響以及國際債務問題,并將最優增長模型引入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接著分別介紹了名義價格完全彈性條件下和粘性價格條件下的貨幣模型;最后討論了動態的粘性價格模型。該書引入了微觀基礎的跨時均衡分析方法,試圖為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提供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
中級國際金融教材首推Krugraan(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Obstfeld的《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下冊國際金融部分。全書包括兩篇:匯率和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國際宏觀經濟政策。該書深刻洞悉了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領域的變化和爭議,所提供的分析方法與全球經濟大事密切相連,涵蓋了匯率和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兩部分內容,并在第六版中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全球化的沖擊等新內容。
如果說上述兩種教材屬經院流派,那么商學院流派的國際金融教材則側重微觀與實務。以布特勒的《國際金融學》(ITP國際出版公司)為例,該書主要內容包括外匯與匯率的決定、外匯衍生產品的外匯風險防范、國際資本市場與投資組合、跨國公司財務管理,涵蓋了國際金融市場與跨國公司財務管理等內容。
(二)國內教材
國內國際金融的代表性教材為姜波克、陳雨露、易綱與張磊編著的三本教材,其教學內容比較詳見表1。可以看出,國內國際金融教材的課程內容強調的主線不一,進而體現在課程體系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通過國內外教材的比較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國內外流行的教科書在教學內容體系上各有側重,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主要在經濟學院模式與商學院模式(衍生出研究型導向型與實用型導向型)、全球問題與中國問題(包括港澳問題)中尋找平衡。
三、教學內容體系應與時俱進
國際金融作為金融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其教學內容體系應是與時俱進的。(1)應體現經濟學的演進。經濟學的演進對國際金融學的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在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與貨幣危機理論等國際金融核心內容中均有所體現。例如,國際收支決定理論中的彈性論、吸收論、貨幣論與供給論分別對應了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貨幣學派與供給學派,反映了經濟學的演進過程;在匯率決定理論中,粘性價格的運用(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外匯微觀結構研究的發展也反映了經濟學中對微觀基礎的重視;貨幣危機理論的發展得益于信息經濟學的推動,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較少涉及信息經濟學,而第二代與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則大量運用了信息經濟學。(2)應體現國際金融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變化。例如,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國際金融理論的危機,已對貨幣金融危機理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市場等有關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形成沖擊。它一方面暴露了當前的國際金融理論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必將推動國際金融理論的完善和發展。對此,國際金融的有關教學內容也必然需要修正和補充。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根據開放與兼收并蓄的思想,我們認為,與時俱進的國際金融教學內容體系的主體框架為:“三位一體”、“六大結合”與“四大內容”。
“三位一體”是指“國際金融中心一國際金融市場一國際金融市場操作與管理”形成一個體系?!傲蠼Y合”包括: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制度與市場相結合,理論與政策相結合,模型與實證相結合,國際與國內相結合,學術與實務相結合?!八拇髢热荨卑ǎ?1)國際金融中心與市場。(2)國際金融市場的主體與客體。國際金融市場的主體包括機構投資者與跨國公司;國際金融市場客體即為國際資本流動,包括FDI(外國直接投資)與非FDI,非FDI又包括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與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與港股直通車相關)。(3)機制與目標。國際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包括外匯機制、風險機制與金融創新,在講解衍生金融產品風險時可以中信泰富與迷你債券為例。各國或地區要實現的目標包括內外部均衡、金融風險的防范、有序的金融開放等,1997年港元阻擊戰是金融風險防范的經典案例。全球各國要實行的目標包括:政策協調、貨幣合作、國際金融市場穩定等,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合作是一適例。(4)制度與監管。國際金融制度包括國際貨幣制度與匯率制度,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是必講內容;至于監管,則應圍繞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展開。
確保國際金融課程教學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與時俱進的國際金融教學內容新體系必須與良好的師生互動、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合理的教學秩序相配合。首先應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質量,而質量的關鍵在教師。要求教師除應具備較深的理論功底外,還應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真正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與此同時,應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其次,要對理論講授、課堂討論、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等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