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我國離岸金融監管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參與離岸銀行業務的主體范圍界定過窄,造成內資、外資金融機構不平等的待遇。《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及《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中允許從事離岸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范圍均未包括外資銀行,2006年頒布的《外資銀行行政許可辦法》中也未規定外資銀行申請從事離岸銀行業務的實質條件和審批程序。因此,從目前的立法似乎可以得出外資銀行不得從事離岸銀行業務的結論。但實際上,目前我國境內的外資銀行有相當一部分在從事離岸銀行業務。這種外資銀行開展離岸銀行業務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的狀態,造成了內資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監管機構職能相對單一,與離岸金融監管要求相距甚遠。離岸銀行業務所涉及的內容不僅包括外匯交易,還包括銀行的內部經營管理,所以,對離岸銀行業務的監管不應當只局限于外匯方面,而應當涵蓋銀行業務監管方面。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離岸金融監管機構均具有復合的監管職能,而在我國,根據《管理辦法》的規定,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分局是離岸銀行業務的監管機關,而其職能卻只是監管我國有關外匯事務。監管機構職能與國際上通行做法的不符,對我國構建離岸金融市場將構成阻礙。
再次,監管法規之間存在不一致性。尚未形成統一的離岸金融法律監管體系。我國目前對離岸銀行業務監管的法律文件有多個,這些文件存在著對同一問題有不同規定的現象。這種政出多門。各個規定內容不相一致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離岸金融業務的開展。
最后,我國現有的監管文件中缺乏一些國際上通行的監管標準,不利于與國際接軌。對離岸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資產管理應實行量化標準、建立離岸金融業務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建立風險防范補償體制和風險預警體制等,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國在構建離岸金融市場過程中借鑒的。
二、完善我國離岸金融市場法律制度的設想
首先,應當對我國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制定一部完備、系統的法律。鑒于發展離岸金融業務是全球金融自由化不可阻擋的步伐,加之離岸金融業務與國內金融業務的顯著差異,我國應由級別較高的立法機關制定一部完備、系統的法律來對離岸金融業務施行監管。
其次,應將監管主體范圍擴大至外資銀行,解決實踐中外資銀行從事離岸金融業務而對其卻無監管的尷尬局面。在制定新的法律時,應將外資銀行納入監管范圍之內:在業務經營監管上,對內外資銀行實行統一標準,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內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差異所在,對外資銀行從事的離岸金融業務可以實行一定的限制,從而達到適當保護本國金融機構的目的。
再次,結合國情。選擇合適的離岸金融監管模式??v觀全球近70個離岸金融中心采取的監管模式。不外乎就是內外一體型、內外分離型、內外滲漏型和簿記型四種模式。實踐中,國家應根據本國的金融業發展水平和金融監管水平來選擇具體的監管模式。在這四種模式中,我國目前應該采取的是內外分離型的監管模式。因為。內外分離型模式要求離岸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業務相分離,進入離岸市場的金融機構必須開設離岸業務專門賬戶,所有的離岸金融交易必須在此賬戶內進行,而且必須是境外與境外的交易??梢钥闯?,這種監管模式既方便管理當局對國內業務、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分別加以監控,又可以有效地阻擋國際金融市場投機活動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沖擊,從而也就適合于我國目前對離岸金融市場監管水平較低、內資銀行競爭能力遜于外資銀行、需要特殊保護的實際狀況。
最后,借鑒國際上先進的監管經驗,加強離岸金融機構監管的國際合作。對離岸金融市場進行有效的監管不是單一的國家所能完成的,實際上,在離岸金融交易中,涉及的主體通常包括離岸金融市場所在地國、離岸貨幣發行國、離岸金融機構母國、離岸交易主體母國等。因此,加強離岸金融市場監管的國際合作,實現與其他相關國家共享監管信息,是我國提高對離岸金融市場監管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另外,我國在制定相關監管法律時,應將國際上通行的監管標準納入其中,力求與國際接軌。
責任編輯:耿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