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外貿中約有4000億美元采用信用證結算。作為一種支付工具和融資工具,信用證一旦開出,開證行就在有效期內承擔了第一性付款責任,同時面臨著開證申請人不能如期償付贖單造成銀行的墊款或不良資產的風險。我國信用證貿易融資風險常以“不符點拒付”或“法院止付”為導火索而暴露,使貿易糾紛轉嫁為信用證糾紛。雖然信用證欺詐是一種“高智商”的犯罪活動,從事信用證欺詐活動的不法之徒一般具有較豐富的國際貿易經驗,但絕大部分欺詐活動均能通過銀行適當的謹慎操作得以避免。在此,筆者擬就如下問題予以探討。
一、修改把關問題
國內有些銀行在開證時把關嚴,擔保要求嚴格,以防資金流失。但在信用證開出后,對隨之而來的修改就放寬了條件,形成了開證嚴、修改松的現象,最終導致業務風險的發生。我們認為,開證行主要應對信用證下述修改嚴加審核:
一是增加信用證金額。要增加金額,就要相應增加保證金,增加風險防范措施或扣減客戶的授信額度。二是延展效期。信用證效期越長,產生不確定性因素的概率就越高,開證行承擔的風險就越大。三是修改單據和付款條件。本來銀行根據原信用證的單據和付款條件已落實好風險防范措施,修改單據和付款條件很可能會使開證行風險控制能力大大削弱。基于此,開證行對這些修改要認真把關。一定要與授信額度和其他風險防范措施一并考慮,防止風險控制效應弱化。
二、止付令處理問題
遠期信用證項下,開證行僅憑開證申請人承兌交單,信用證欺詐情況下的銀行業務風險大多發生于此。開證申請人憑單提貨后,發現存在欺詐,往往申請司法部門采取財產保全措施。如果司法部門啟動財產保全程序,發出止付令,開證行要分別情況,妥為對待。具體而言:
一是對正當止付令的處理。從理論上說,哪怕是微小的單據不符點,銀行也可據以拒絕承兌。因此,開證行要在合理時間內提出不符點,拒付在先,并隨后將法院的止付令轉告出口方銀行,同時提供確鑿的出口商詐騙的證據。這時,出口方銀行一般不再與開證行交涉,而讓買賣雙方直接協商解決。
二是對不正當止付令的處理。從法理上說,信用證項下的交易,區別于一般交易行為:一方面,開證行與受益人(出口商)之間的法律關系獨立于開證行與開證申請人(進口商)之間的關系之外;另一方面,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獨立于基礎合約(即買賣雙方間的合同)以外。但在實務中,有些進口商把一般的貿易糾紛與詐騙混淆,錯把民事訴訟當作刑事案件,向法院申請止付令阻止開證行付款。對此,開證行要合理合法地爭取說服法院在沒有確鑿證據控告出口商詐騙時不應干涉銀行履行在信用證項下的付款責任,以使之撤銷止付令。
在信用證交易中,即使有確鑿的詐騙證據,法院也不應輕易采取止付令。因為這樣損害的可能是國外的正當持票人,國外正當持票人遇到拒付后肯定要依法起訴開證行,當開證行敗訴后,其結果是不但該付的款項還得付出,而且我國商業銀行的對外信譽和利益也會由此大受影響。
特約編輯:王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