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國際微型金融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綜述。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微型金融已經從傳統的依靠捐贈資金和政府補貼的模式轉變為自負盈虧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其發展理念的演變、微型金融領域的創新對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微型金融;小額信貸;商業化運作
隨著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設立,商業性微型金融機構將在農村金融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始于1970年代的微型金融模式發展演變代表了農村金融模式的發展演變。本文對微型金融的發展和現狀進行綜述,希望對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發。
一、微型金融的含義
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微型金融是指對低收入人口提供的小額金融服務。雖然微型金融的核心是小額貸款(microcredit),但是微型金融不僅僅是小額信貸,還包括存款、保險及匯兌等金融服務。微型金融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只要是以低收入群體為目標的各種類型的金融服務,無論其性質、規模和發起人如何,都應該算作是微型金融業務。因此,微型金融既包括正規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所開展的微型金融,也包括非正規機構和個人所開展的微型金融服務,既包括商業化的、以盈利為目的微型金融,也包括非商業化的微型金融項目,如國家發起的針對窮人的扶貧貸款項目。
在微型金融的概念最早被引入中國時,有關學者將其譯作了小額信貸,這實際上是一種與中國的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譯法。微型金融和小額信貸的內涵和所反映的理念都有很大差別。小額信貸只強調為低收入者提供貸款服務,其隱含假設是,貸款是低收入者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金融服務;而微型金融是一個內涵更廣的概念,既包括貸款服務,也包括儲蓄、匯款、轉賬、保險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務,其隱含假設是低收入者需要的是全面的金融服務,其它的服務品種對他們來說也同樣重要。
二、微型金融的發展歷史
如果從廣義的微型金融定義來衡量,民間高利貸者的出現可以說就是微型金融的起源,但是正規機構專門向窮人提供金融服務卻是二戰后才出現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很多國家的經濟和基礎設施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各國都迫切需要資金來進行大規模的重建和經濟復興,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如農民和小企業主,更需要原始資金的支持來恢復和發展生產。但是這些低收入者很難從傳統的金融體系獲得貸款,低收入人群一直被排除在正規金融體系的服務范圍之外。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很多發展中國家開始通過建立發展銀行為低收入人群提供政府貼息貸款。但是這些項目對于應對貧困的效果并不理想,還款率很低。如孟加拉的政府貼息貸款項目1980年的還貸率只有51.6%,1988~1989年更是因洪災而下降到了18.8%(Morduch,1999)。而這類項目最終大面積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如下幾點:首先是代理機構的運作和管理成本過高,而貸款利息又被控制的很低,導致虧損嚴重,負責提供貸款的銀行沒有激勵將項目做大;其次是很多窮人抱著政府會頒布特赦的僥幸心理,或是認為這些項目很快就會以失敗而告終,缺少及時還款的激勵;第三,由于利息超低,提供了牟利的空間,貸款多被當地富戶和有勢力的人家獲得,并未真正地到達窮人手中(Morduch,1999)。
基于政府貼息貸款項目失敗的教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尋求通過專業的微型金融機構來解決低收入群體的貸款缺乏問題,把小額信貸當作一種全新的制度安排來發展。最早涉足微型金融領域的機構是在拉丁美洲的ACCION。ACCION是一個美國非政府組織,創立于1961年,一直致力于改善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1973年,ACCION開始在巴西為微型企業提供貸款,該項目在4年的時間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ACCION由此認識到,低收入人群對于微型金融服務同樣有著巨大的需求,并通過在巴西的實踐經驗認為,微型金融有助于解決拉丁美洲下層工人的就業和福利問題。
1976年,尤納斯教授在孟加拉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為窮人提供貸款的組織。后來這個組織發展壯大為一個全國性的銀行,也就是后來的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鄉村銀行是世界上運作最成功的微型金融機構之一,在很多國家設有分支機構,其小組貸款模式也被許多國家先后效仿和借鑒,用于本國的微型金融的實踐。尤納斯教授也因為在微型金融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
受鄉村銀行和ACCION取得成功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微型金融開始在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興起,90年代以后更是發展迅速,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傳統正規金融體系的一個有益的補充,也成為各國普遍認同的解決貧困問題的新型工具。
三、微型金融機構
所有致力于為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務的市場主體都可以稱為微型金融機構。根據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目前的微型金融機構主要有三類:一是正規金融機構,如農村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二是半正規金融機構,如非政府組織從事的微型金融業務;三是非正規金融,如民間借貸行為和零售店主等。其中第三類微型金融機構多為個人,而前兩類多為機構,而正規金融機構又更傾向于實行商業化經營,以盈利為目的,半正規金融機構則傾向于不以盈利為目的。但總的來說,不管是盈利性質的還是非盈利性質的微型金融機構。都和純粹的盈利機構或是非政府組織有所區別。主要表現在其雙重使命的特點,既追求盈利、重視管理效率,也要履行自身的社會使命,考慮一些非盈利因素。
雖然微型金融機構肩負著消除貧困和為低收入者服務的特殊使命,其運作和管理仍然符合一般組織機構的管理原則,也遵循成本一收益的基本原理,即當收入大于成本時,機構實現盈利。對于微型金融機構而言,其收入來源主要是貸款的利息收入和提供金融服務收取的手續費等。而成本主要有三類:一是所發放的貸款的資金成本,二是貸款提取的壞賬準備,三是交易和管理成本。由于微型金融機構服務于低收入群體,交易所涉及的金額一般較小,而處理10萬元和1千元的貸款所需的成本又幾乎是相同的。因此相對于普通的商業銀行而言,微型金融的機構的交易和管理成本與其發放貸款數額的比例會高出很多。微型金融機構如果想實現盈利,主要有三個途徑:提高貸款利率、提高還款率和降低交易、管理成本。
四、微型金融的運作模式
按照不同的標準,微型金融的運作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劃分方式,以下是按照運作主體劃分的運作模式。
(一)由非政府組織和非盈利組織開展的微型金融服務
此類服務單純出于正義和慈善的目的,不受任何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干擾,探索和改善能為窮人帶來福利的微型金融模式,因而具有比較高的運作效率。
這類微型金融項目中成功的典范是孟加拉鄉村促進委員會(BRAC,Bangladesh Rural Advancement Committee)。BRAC成立于1972年,是孟加拉最大的NGO,它的目標是消除貧困和提高窮人的能力(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mpowerment of the poor)。BRAC采用整體方法(holistic approach)來消除貧困,將微型金融與經濟發展項目(包括醫療、教育、人權和法律服務)相結合,微型金融項目向窮人提供小額貸款,還鼓勵窮人儲蓄,為農村的兒童和成年人(特別是婦女)提供非正規的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方面的教育以及提供婦女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咨詢等。BRAC建立之初,是一個全部由捐贈資金支持小規模的非政府組織,開始主要是為了醫治孟加拉解放戰爭帶來的創傷,幫助安置從印度返回的難民。但現在BRAC的覆蓋面之廣令人驚嘆,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組織。從1972年的一個村莊已經發展到了今天的69000個村莊,覆蓋了全國64個縣,成員已經達到了1.1億人,而孟加拉的總人口是1.41億。2002年,BRAC在阿富汗注冊為國際NGO,2004年進入斯里蘭卡,2006年進入非洲,已經在坦桑尼亞和烏干達開展扶貧為目的的微型金融項目和社會發展項目,進而使BRAC已經成為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
(二)由專業微型金融機構開展的微型金融服務
新興的專業微型金融機構是其已經作為一種全新的制度安排,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并涉及到市場認可,由此改變了對低收入者的那些傳統假設,也促使微型金融機構獲得了正當的法律地位,享受正規機構的待遇,其大規模、可持續發展成為了可能。因此這一轉變又被稱為“微型金融的革命”。專業微型金融機構的優勢在于專門致力于微型金融業務,不會受到其他業務或是整體決策導向的干擾。孟加拉的鄉村銀行的格萊珉銀行和玻利維亞的陽光銀行便是此類機構的典型代表。
(三)由商業銀行開展的微型金融服務
目前,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內設微型金融部門,或者將此業務外包給專業化的微型金融機構零售代理人提供。盡管具有獨立的網點資源優勢和豐富的金融服務經驗,商業銀行傳統上只服務于中高收入者和大中型企業,一直沒有把低收入者和微型企業看作是自己的客戶。如何實現轉變,必然會受到機構整體戰略和決策的影響,進而可能會使其微型金融業務偏離其初衷。這類機構的典型有印度尼西亞的人民銀行鄉村信貸部(BRI-UD)、埃及的開羅銀行和肯尼亞的合作銀行等。
(四)由非正規機構或個人開展的微型金融服務
民間團體和個人為低收入者提供貸款的典型代表是民間高利貸者和循環儲貸會(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簡稱ROSCA)。民間高利貸者一般為周圍一個較小圈子的低收入者提供高利率貸款。ROSCA是一種較早興起于民間的組織形式,其運作形式是:居民在一個村子或是地區的居民自愿組成小組,一個小組一般有10~20人。每個小組成員都貢獻出自己的一些積蓄,作為整個小組的基金,小組成員輪流獲得使用這個基金的權利并按期償還。決定通過抽簽、固定順序或采取競標等方式決定基金使用的先后順序。通過這樣的自發組織,低收入者可以利用彼此的資金來支持自己的生產和貿易,增進福利。
五、微型金融的未來發展方向:商業化
1998年,聯合國大會將2005年確定為國際微型金融年,可見微型金融在消除貧困方面的積極作用得到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認同。目前已有137個國家開展了此類微型金融。
微型金融服務的機構從1997年的618個增長到2005年的3133個,受益人口也從1350萬上升到1億1330萬,其中84%是婦女(HermesLensink,2007)。盡管如此,全球只有1%的微型金融機構能夠實現盈利,大多數機構規模仍然很小,超過六成機構的客戶數量小于2500人,只有不到2%的機構擁有10萬人以上的客戶,其可持續性令人擔憂。
商業化微型金融有可能在未來獲得大規模發展。微型金融的商業化指的是在提供微型金融服務時以盈利和財務上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所以這一類的微型金融服務一般由一些商業化的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來提供。商業化的微型金融機構或微型金融項目一般具有三個特征:一是在經營理念上追求和重視盈利,以脫離補貼、實現財務上的獨立和自給自足為目標,與此同時兼顧微型金融的社會效益。二是在管理上實行商業化機構的管理,比較重視效率;三是這些機構一般都是正規機構,在有關部門登記注冊,接受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受一些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因此,微型金融的商業化又通常是和微型金融的正規化聯系在一起的。根據以上這些標準,目前世界上較為知名和成功的微型金融機構或項目基本都是商業化的,商業化是微型金融的未來發展方向。
責任編輯: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