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央銀行主要通過金融統計監測管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金融統計系統)和征信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以下簡稱征信系統)對金融機構進行信貸統計監測。理論上講,金融統計系統中的“各項貸款”指標扣除不可比因素,應該與征信系統中的“貸款”指標基本相符,但征信系統運行至今,與金融統計系統始終存在信貸統計數據差異,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相關數據的使用。
一、信貸數據差異的客觀原因
(一)信貸投放地區歸屬不統一
金融統計系統要求屬地管理,隨著商業銀行(特別是股份制商業銀行)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開展業務,金融機構業務范圍跨地區擴張與業務統計數據歸于機構駐地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以A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例,其業務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但因駐地在B市,所有的存貸款就都歸入B市,雖然A銀行跨地區在C市投放的貸款已經在支持當地經濟發展,但由于其在當地無分支機構,貸款就不納入當地金融統計系統反映,而僅在B市的金融統計系統中反映。對于征信系統來講,在C市所發放的貸款,均記錄在C市當地征信系統中,在B市的征信系統因受區域限制而無法記錄此筆貸款,因而造成跨地區貸款信貸統計結果差異。
(二)信貸業務統計范圍不同
征信系統貸款中不包含票據轉貼現、個人生產性和消費性信貸業務,因而部分個人貸款業務未要求上報入庫,造成征信系統信貸數據不完整。而金融統計系統采集的是金融機構各項信貸資產信息,其采集面遠大于企業征信系統。另外,金融統計系統各項貸款包括票據業務(含直貼和轉貼現),而征信系統票據業務(僅含直貼業務)卻游離于貸款統計之外。這也是造成兩大系統信貸統計數據差異的原因之一。
(三)統計方法不同
征信系統收集借款人與金融機構發生信貸的信息,各金融機構之間發生的交易不采集,因而在統計信貸資產時,只采取匯總的方法。而金融統計系統不但統計借款人與金融機構發生的交易,還統計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這也是造成兩大系統信貸統計數據差異性的原因之一。
(四)統計基礎不同
金融統計系統目前仍以傳統的信貸收支框架為基礎,近年來雖然根據需要增加了貸款按行業分類統計、房地產專項統計、涉農貸款統計等輔助指標,但統計分析應用時仍以信貸收支體系為主。該系統是以各金融機構的會計核算系統為取數基礎,按資產負債業務雙方平衡的原則設計指標,造成以會計科目為依據的指標設計簡單化,不能滿足決策信息需要,而同時又產生大量的冗余信息。
征信系統則摒棄了會計核算平衡原則,僅以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系統中的信貸業務信息為數據源。由于來源于不同信息平臺,使金融統計和征信管理系統數據不可避免地出現差異。
二、信貸數據差異的主觀原因
(一)歷史遺留貸款處理方式不同
一是部分老企業沒有貸款卡卻存有歷史遺留貸款,這部分貸款在征信系統中沒有任何記錄。但是在金融統計系統中,由于其信貸數據取自金融機構會計部門,這部分歷史遺留貸款卻能詳細地反映出來。二是部分陳年貸款,由于一些貸款主體(如原村委會、鄉鎮等)不合規,現有征信系統無法進行數據接收,但在金融統計系統“各項貸款”中包含此類貸款。
(二)人為錄入差錯
目前征信系統對信息的錄入接收標準要求非常精確,如果金融機構信貸錄入人員操作不夠規范,或報送文本存在錯誤,將導致上報數據無法通過校驗程序,數據不能成功加載,部分借款數據不能被有效接收。但是在商業銀行自身的信貸臺賬、會計報表及中央銀行的金融統計系統中卻有相關信貸記錄,進而造成金融統計系統有貸款信息,而征信系統沒有相關貸款信息的現象。
(責任編輯 耿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