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英國金融知識宣傳普及的主要做法
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在國民金融素質教育方面起步較早。美聯儲從二十世紀30年代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于這項工作,英國金管局從1998年開始啟動了有目標、有組織、有重點的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美、英國家在工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立專門機構,開展特色活動
美聯儲設有社區事務計劃部門,專門負責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工作,在12個聯邦儲備銀行設立相應機構,開展項目合作,共享信息和資源,并從全國性、區域性、支持其他組織的宣傳教育等三個層面,開展內容實用、形式新穎、對象明確的宣傳教育活動。與美國類似,英國金管局成立了金融能力指導委員會,專門負責制定實施國民金融素質培養總體規劃。2006年起,英國金管局啟動金融知識宣傳普及“七項重點工作方案”,內容涵蓋中小學金融知識普及、幫助年輕人樹立理財觀、工作場所金融知識傳授、消費者金融知識普及渠道、在線工具、新婚夫婦理財、金融事務咨詢等。
(二)籌措專項資金,密切多方合作
英國在金融知識教育普及方面的投入巨大,早在2004年5月就通過金管局籌集了大約4000萬英鎊的專項資金。2005年又設立10萬英鎊的“創新基金”,2006年末達到20萬英鎊,用于獎勵在金融知識普及方法創新方面業績突出的機構和個人。英國金融能力指導委員會專門設立顧問委員會和工作組,網羅有關單位,共同推進金融知識教育普及工作。美聯儲用于宣傳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聯邦儲備銀行從事公開市場業務獲取的收益和向金融機構提供有償服務的收費,以及聯邦儲備委員會向各聯邦儲備銀行抽取一定比例收入;二是在合作金融知識宣傳教育中,由參加合作的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以及其他組織提供的資金。美聯儲系統與幾個全國性組織密切配合,聯邦儲備委員會委員按職權范圍在其他金融教育聯盟委員會兼職,聯邦儲備委員會官員和職員積極參與聯盟舉辦的活動。
(三)融入國民教育,關注弱勢群體
英國將個人理財知識納入2008年正式實施的《國民教育教學大綱(修訂)》,要求中小學校必須對畢業生進行良好的金融知識教育。同時,有關部門免費向學校提供教學材料、課程設計、師資培訓等幫助。美聯儲在中小學廣泛開展教育普及工作,對在校生設計趣味性和針對性強的金融知識宣傳教育活動。許多聯邦儲備銀行都允許學生參觀,以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同時,英國和美國都將宣傳普及對象的重點定位在相對弱勢的群體,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為避免出現受眾對象“真空”,英國政府還采用“實施教育、發布信息、提供咨詢”的全方位普及方法,通過中小學、高等院校、工作場所、網絡、出版物等渠道,向消費者群體提供宣傳普及。
二、推進我國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工作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立法,完善機制
將央行牽頭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工作寫入《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各有關部門、各類金融機構在此項工作中的權利義務,在此基礎上以國務院令形式出臺《國民金融知識宣傳普及管理辦法》。建立由人民銀行牽頭,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教育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委共同參與的國民金融知識宣傳普及聯席會議制度,并在省、市、縣建立相應機制。將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工作納入國民教育規劃,構建涵蓋素質教育、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內的完善的金融教育體系,合理確定目標、重點和措施,實現長、中、短期目標相配套,各項措施相互補充、相互推動、共促落實的良好格局。
(二)突出特色,豐富內涵
借鑒國外做法,建立融問卷調查、實施教育、發布信息、提供咨詢、評估反饋等為一體的工作機制,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群體,開展層次鮮明、具有特色的宣傳普及活動。將提升國民金融素質、科學引導公眾預期、滿足群眾實際需求相結合,立足不同階段經濟金融形勢和公眾對金融知識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宣傳普及的重點,創新方式方法,特別是重點關注和滿足弱勢群體的金融知識需求。條件成熟后,可掛靠人民銀行官方網站,在互聯網建立專題公益網站,作為長效機制建設的一部分。
(三)分層指導,注重實效
合理確定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在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工作中的目標和任務。將大區分行和省會城市中心支行宣傳普及工作重點放在制訂轄區工作規劃上,側重指導和推動轄區統一的宣傳普及工作;地市級城市中心支行將宣傳普及工作重點放在具體工作計劃和目標的制定落實上,確保上級行工作規劃得到有效落實;縣市支行立足自身貼近一線的優勢,將宣傳普及工作重點放在具體組織實施上,鼓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并做好信息反饋。
(四)著眼全局,規范考評
將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工作納入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科學設置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工作開展情況和社會公眾金融素質整體情況的評價指標。設置公眾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工作崗位,由專人負責此項工作的規劃、推進、監測、反饋以及上下級行和金融機構相關工作的監督考核。同時,聯合有關部門建立專項公益基金,建立爭先創優激勵機制,發揮典型引路示范效應,增強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責任編輯 耿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