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企業需要做好節稅規劃,對在大陸的臺商個人或臺干而言,稅法的變化亦將帶來稅務規劃上的不同。
近期,臺灣對個人所得稅、海外所得課稅、贈與稅、遺產稅等,與個人相關最新稅收規定都進行新的調整,這些調整對在大陸投資的臺商或臺干將產生不少影響。臺資企業或個人如何在大陸與臺灣兩地稅務局對稅務要求之間取得平衡?臺灣居民在大陸最容易發生的法律糾紛有哪些?

「股東個人」境外所得稅務策略
根據最新規定,自2010年1月1日起,臺灣亦開始征收海外所得稅。這對于無根臺商或臺灣母公司未直接投資大陸的企業老板來說影響較大:只要是在臺灣境內外收入總和超過600萬元新臺幣,就必須對境外收入進行課稅,最高課稅可達40%。例如,在臺灣境內收入200萬元新臺幣(下同),在大陸利潤匯出500萬元,一共收入700萬元,則應對在大陸獲得的500萬元收入課稅。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提醒說:「相當于企業只要一年在大陸賺超過120萬元人民幣,即折合600萬元新臺幣左右,就需要課稅。」
從法律與會計角度來看,臺商亦有兩個行之有效的合法節稅方式。第一是「在臺灣居住不超過183天及將戶籍遷出臺灣」,兩者必須同時具備,才能免征臺灣境外所得稅。其中,戶籍有「主動遷出」與「被動遷出」,且戶籍并不等同于國籍,遷出后仍可保留臺灣護照及身份證,戶籍亦可隨時恢復,但不能享有勞保和健保,不能投票及不能領消費券。
另一個節稅方法則是境外母公司從大陸公司取得利潤后,盡量不要直接分配給臺灣居民股東,即個人避免直接投資大陸,就無須繳納個人境外所得稅。
或許有不少臺商會對境外所得的舉證難度心存僥幸,但劉芳榮推測:「在未來兩到三年內,不排除兩岸政府交換企業稅務信息的可能性。」且臺灣與大陸一樣,都可回溯查稅。
以個人身份投資海外事業的臺灣居民,則應關注個人所得免稅額及扣除額的相關稅率。
臺灣上班族個人所得稅規劃
不僅是企業面臨大陸與臺灣兩岸征稅問題,隨著兩岸人才的密切交往,上班族如何做好個人所得稅的規劃,亦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根據所在地的不同,大陸臺籍員工個人所得稅亦應一分為二來進行規劃。
兩岸的稅務策略目前非常清晰,大陸開始嚴查關聯交易,臺灣則以派駐大陸臺干薪資、費用與臺灣公司無關為由將費用剔除,如此一來,企業費用降低,則利潤增加,需要多繳稅。因此在臺灣端,派駐大陸的臺籍員工在臺灣的薪資與費用,常出現被臺灣稅務局剔除的情況,令很多臺干在大陸變成「薪水流浪孤兒」。但這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將使臺籍員工薪資移至大陸發放成為必然趨勢。
如何因應遭剔除問題?劉芳榮認為,企業首先要注意遵守大陸地稅局申報外籍個人所得稅的最低標準,并以大陸外籍個人所得稅率高于臺灣、薪資成本要進入公司財務報表中為考慮,將薪資分成臺灣、境外、大陸三地發放。
此外,設立香港子公司,以出資或支付銷售傭金等方式支付外籍人員薪資,再透過香港子公司及大陸公司審計,將費用合并回大陸公司,實務中臺灣母公司從「并表」角度來看沒有任何差別,但也要注意的是,如果用這種模式規劃,則依然難以解決勞保與退休金問題。
在大陸端,臺籍員工個人所得稅除了一定要符合當地地稅局的申報要求外,在大陸待滿5年須離境30天,避免大陸針對征收外籍人士全球所得的認定。須注意,根據大陸規定,臺灣居民只要在大陸境內居住超過90天就算是一年。臺籍員工亦可善用大陸稅法允許的外籍個人所得免稅項目,如實報實銷的住房、伙食、境內外差旅補貼、搬遷費、洗衣費等,及探親費(一年內不超過2次)、語言學習費、子女教育費等。
另外須知道的是,大陸對外籍個人薪資及勞務收入征收的個人所得稅率不同,將兩者進行比較,選擇稅率較低的來合理節稅。其中,勞務費稅率=25%個人所得稅×當地地稅局規定的地稅率+5%營業稅。如果企業中有董事等高階管理層是境外人士,可以根據稅率的高低來選擇是發薪資還是勞務收入。劉芳榮建議說,在大陸,對高收入者(月收入超過47000元人民幣者)、年終獎金、偶發性大額獎金,應考慮以境外勞務費的方式給付薪酬。
在大陸的臺籍人士也應留意,兩岸在可能涉及的婚姻、遺產、投資等財產問題上亦存在諸多異同。
在涉外婚姻財產問題上,不管是在大陸還是臺灣登記結婚,兩地都是以「財產所在地」法律為依據。其中,大陸與臺灣對「共有財產」與「個人財產」規定不同;在臺灣,登記是誰的名字就是誰的財產即個人財產,和結婚時間無關;而在大陸,結婚前登記是誰的就是誰的財產,結婚后取得的財產,則不管登記是誰的都屬于共有財產。但只要個人或共有財產另外約訂婚前協議,則可依約定內容執行。
婚姻、遺產等財產問題不容忽視
兩岸對財產分割的規定基本相同:個人財產歸個人,共有財產各自分得50%。但根據大陸的法律,房子、股權、存款等在結婚后取得的,盡管登記的是個人名字,但配偶仍有50%的權利。對于雙方的「共有財產」來說,最麻煩便是股權。根據規定,配偶因有財產分割而取得原有股東一般股權時,須征得其他股東過半數書面同意;其他股東不同意時,才可依凈資產為依據買下該配偶因財產分割所持有的股份價值。
2009年1月末,臺灣業已將遺產稅、贈與稅都降至10%的統一稅率,夫妻間贈與不課稅,每年贈與子女的免稅額度則為220萬元新臺幣/人。但也應注意,經常會有父母以子女名義在銀行開設賬戶進行財務操作,銀行都會留有記錄,很容易被以超出贈與子女免稅額度要求課稅。臺灣居民在大陸的遺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的,則配偶分得一半,其余按繼承人比例平均分配,與臺灣不同,大陸法定繼承順序分別為先配偶、子女、父母、然后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除了這些財產問題,臺灣居民在大陸投資應了解個體工商戶和有限公司的區別,除了做生意,在證券市場投資時對基金、股票的操作上,大陸亦對外籍人士有不同規定。如果投資基金必須在實務中先存錢進銀行帳戶,再通過網絡銀行進行基金申購。外籍個人只能購買B股,A股則只能以公司名義購買,并將繳納高額稅收。
此外,攜帶情色物品入境、交通事故、行賄與受賄、走私等也是外籍居民在大陸常見的法律風險。
▲ 與臺灣居民相關的稅法整理:
1、臺灣對海外所得稅最高課40%,海外高額收入者(股票、大陸公司利潤匯出等)可考慮將戶籍由臺灣遷出;
2、「未在臺灣待滿183天+戶籍遷出臺灣」者,來源于臺灣的收入(股票、房產、企業利潤分配等)課稅20%,免征境外所得稅;
3、2009年1月23日以后,臺灣的遺產稅、贈與稅都降至10%;
4、夫妻間贈與不課稅,每年贈與子女的免稅額度為220萬臺幣/人。
(數據源:富蘭德林事業群)
▲ 大陸臺籍員工個人所得稅規劃(大陸端):
□一定要符合當地地稅局歸外籍個人所得申報要求(各地不一);
□大陸待滿5年須離境30天,避免大陸針對外籍人士全球所得認定;
□善用稅法允許的外籍人士個人所得免稅項目;
□根據稅率不同,高收入者可選擇薪資或勞務收入合理節稅。
(數據源:富蘭德林事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