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成功臺商現身說法
「品牌打造、通路開拓」是臺商企業升級轉型拚內銷決勝的關鍵。如何認識與面對品牌與通路挑戰,成功由「外」轉「內」,藉由品牌與通路的建立,拓展大陸內銷市場,再次開創嶄新的營運格局,是有意開發并站穩大陸消費市場的臺商迫在眉梢的事。
為此,《臺商》雜志連手臺灣外貿協會下屬的《國際商情雙周刊》,特別邀請六家在大陸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經營知名品牌與通路非常成功的臺商企業現身說法。

7月14日在臺北世貿中心舉辦「臺商如何在大陸建立品牌及通路拓展內銷市場論壇」,在冷凍食品行業居領導品牌的龍鳳食品董事長葉惠德;強調自身技術與產品優勢、整合產業鏈的象王洗衣連鎖董事長黃進能;打造具中國特色咖啡西餐連鎖品牌的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建立石頭文化領導品牌的石頭記董事長蘇木卿;打響全球時尚創意箱包品牌的皇冠集團董事長江永雄;以四季產品聞名的艾美特電器副董事長蔡正富發表精彩演講,吸引逾千名臺灣企業界人士到場聆聽。
除了臺北市主會場,大會還在新竹、臺中、高雄設立三個視訊分會場,與數千名與會者同時分享。
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在論壇中指出,品牌的重要毋庸置疑,尤其是臺商想要搶進大陸內需市場,品牌是最重要的利器。這次金融海嘯后,大陸積極擴大內需,正好提供了臺商轉進大陸內需的一個新契機。

經驗談之一:
差異化經營 打響品牌戰
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認為,產品的差異化很重要,這是兩岸咖啡成功的秘決。楊進發說大陸人并不是特別愛吃西餐,但他將西餐結合了咖啡、茶等各種飲品,采用復合式經營,在杭州殺出一條血路。
兩岸咖啡目前在大陸的連鎖家數已超過400家,除了餐點口味符合當地人胃口,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平均每家店的面積約300平方米,所有店內都融入江南美景,硬件是小橋、流水、桃花、荷花,與大紅燈籠及紅沙發,運用中國文化的色彩元素,風格跟歐美的快餐品牌與飲食文化做明顯切割,這個差異化使得兩岸咖啡的生意常常大排長龍。用文化來區隔市場,是兩岸咖啡的一大創意。
兩岸咖啡現在除了銷售一般30至150元人民幣(約150~750元新臺幣)的牛排外,該公司也有高達一客臺幣8000元(約1600元人民幣)的頂級牛排,照樣有人消費,價格差異化也進一步突顯了品牌的魅力。

經驗談之二:
得通路者得天下
在這個通路為王的時代,通路成為商家決勝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了成熟的通路,就像是在戰場上有了一個整體的布局。通路對于品牌戰略的影響不容小覷。而對于通路的建設,各商家又似乎各有手段,「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洗不掉,找象王」這句簡單明了的標語,讓象王洗衣連鎖的形象在大陸深入民心。臺灣象王洗衣連鎖董事長黃進能認為,他從剛來大陸時的一無所有,做到今天的500家店面,洗衣店已遍布大陸27個省市,并且在明年的世博會成功地發行世博卡,成功之道在于他把洗衣這件事徹底的做好,以及打開通路。
在臺灣,他是洗衣店的上游廠商,來到大陸后才知道要做通路,誰能占領通路誰就是贏家。他從洗衣設備、洗滌劑、到洗衣學校、洗衣連鎖、象王洗衣卡,整個產業鏈接的結合都一手包辦,掌握了核心競爭力,創造無可取代的特性。
黃進能說,大家應該重視大陸市場,若能在大陸做到第一,就能在世界做到第一。1998年第一家象王洗衣在上海開業8天后,每日營業額就高達3600元人民幣。黃進能強調,利用連鎖加盟方式,拓展店數與品牌,可以借力使力、甚至不費力,因為大陸太大,各地人文風俗有很大差異,加盟者熟悉在地的環境,藉當地的力量,便能順利打開品牌的通路。象王未來展店目標將在20000家以上,因為黃進能對大陸市場有足夠的信心。
皇冠集團是最早搶進大陸箱包品牌的臺資企業,董事長江永雄早在臺灣還未開放大陸投資前,就已經由代理商把皇冠的產品搶先到大陸銷售,后來收回代理權,重新布局,已在大陸打下一片江山。江永雄建議臺商,要前進大陸經營品牌通路,不要去搶上海或北京這些一級城市,而是從成本比較低的3、4級城市先鋪路,累積一定知名度后再考慮到一級城市發展。
他指出,最近也發現一個新的概念,就是集合臺灣品牌的實力,透過聯合營銷的方式,讓更多大陸消費者認識臺灣品牌,從經驗了解到,只要掛上臺灣品牌,產品售價通常可以高出30%。

經驗談之三:
品質:高手過招,只比內力
質量向來被喻為品牌的生命線,質量也是品牌的基礎保障。首先要有了質量后,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才有做品牌的基礎。而各商家聊到質量,也大有金庸筆下大俠之間「高手過招,只比內力」的勁頭。
龍鳳食品董事長葉惠德是從「家庭工廠」起家,自1991年赴大陸考察開始投資,十幾年的努力方從中小企業躍升為大品牌。能有今日的成就,他認為跟他追求質量分不開。他認為,在大陸經營品牌要一步一個腳印,追求高質量,抓住消費者趨向。
以食品業為例,必須知道大陸「南淡、北咸、東甜、西辣」的不同飲食習慣,制作出符合當地人的口味,這樣才能最快速地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象王做的是服務業,黃進能強調做洗衣連鎖不能與當地洗衣店拚價格,將客層鎖定在中高階,就要強調「服務質量」與「服務禮貌」。洗滌劑要能洗得干凈、又不傷衣服、又要兼顧環保問題,這就做出了質量。
經驗談之四:
定位+創意開拓新天地
品牌定位要準,才能抓得住客戶,大陸市場太大,不可能一口吃得下,只有把自己的品牌定位確立了,才能真正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創意則可以創造出品牌的新天地,為品牌注入新鮮的血液,讓品牌永遠有活力與競爭力。
葉惠德認為,品牌的定位要清楚,在制定價格上就要營造東西高質量的形象,而非與對手削價競爭,在整體的CIS都要將自己的品牌完全突顯。創意一定要做好,像是龍鳳湯圓就是以「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好湯圓」,這句有創意又朗朗上口的口號,加深消費者的印象。
葉惠德說,創意還要延伸到包裝和賣場陳列方式,龍鳳湯圓當初就是以「買湯圓送瓢梗」的形式創造出元宵節佳績,瓢梗還印上企業標志。他投入廣告跟消費者溝通,辦試吃、送贈品,不斷創造新口味、節慶要做布置等等。他說大陸節慶可以創造很多利潤,把產品變成禮盒,一檔端午節曾創造7000萬人民幣的佳績。
石頭記董事長蘇木卿1990年進入大陸,1995年面對大陸經營環境的轉變,他發現公司發展已到瓶頸,開始尋求轉型,把產品帶到大陸200多個點做展銷,結果發現,雖然石頭記的產品不錯,卻非大陸消費者所能負擔得起,最后該公司重新思考定位,決定朝低價位的策略發展,并逐步贏得大陸消費者的肯定,成為在珠寶藝品業界的第一品牌。
接著,蘇木卿又創意性的提出「昔日王室貴族珍藏寶,今時尋常百姓戴上身」的「真石飾品」概念,更不惜代價打響品牌知名度,花了1500萬人民幣到中央電視臺競標廣告時段,成為第一家臺商企業參與競標,也是珠寶商首度投標,因此受到廣泛關注,成功占據媒體的制高點,并且贊助紅樓夢連續劇拍攝,讓石頭記品牌更深入大陸民心。這些舉措,一點一滴造就了石頭記飾品在行業第一的地位。
經驗談之五:
信心造就品牌的未來
一家從臺南開始的小公司,到了大陸發展之后,搖身一變成為,成為世界知名的電風扇生產商。艾美特電器副董事長蔡正富談起在大陸創建品牌的秘訣,是一定要用中文名字,否則很難得到消費者認同。
蔡正富說,艾美特是自創品牌,由于質量好,得到大陸消費者認同,每年到賣場追蹤消費者買電扇的習慣,問他們為什么買艾美特的產品?發現大部分都是回頭客,可見消費者對艾美特這個品牌充滿信心。
蔡正富說,很多人以為傳統家電業是夕陽工業,其實不然,去年艾美特營收達80億元新臺幣,面對金融風暴的威脅仍能創造出純利超過10%的佳績。他說,不要小看一臺電風扇,艾美特可以連續10年毛利率都維持30%,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做不到這點。

蔡正富透露,艾美特主要制造電風扇,已經成功在世界各地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在大陸市場的市占率達42%,在日本超過40%,韓國更達50%,年營收已達80億元新臺幣(約16億元人民幣),遠非現在的高科技公司所能比擬。艾美特品牌在早期,仍有不少競爭者,如今不僅是領導品牌,營收還遠超過其他競爭者總合。
經驗談之六:
一些具體建議
六位成功的品牌經營者在論壇上,也把自己的心得介紹給大家分享。
楊進發表示,目前大陸很多城市的店租都比臺北貴,未來也只會漲不會跌,員工基本工資現在雖然還不如臺灣,但是未來也會漲好幾倍,臺商有意前進大陸發展的話,可能要考慮店面租金、員工薪資等課題,這些都會造成經營成本的增加,臺商要特別留意。
楊進發認為,要提早卡位,和地方經濟發展一起跑。大陸市場很大,實力要自己培養,品牌定位要有市場區隔,市場開拓也要考慮到每個地方的民俗風情等,臺灣的優勢是率先國際化,大陸硬件進步得非常快,服務軟件目前還跟不上,在大陸做市場一定要融入當地文化,考慮產品的差異化,只有這樣,才有機會邁向成功。他同時強調,客人很重要,不要騙他,產品不斷創新,客人才會信任你,你就是品牌。
江永雄對開拓大陸市場有自己的見解,他曾經做過多次現場調查,問在大陸生活的臺商,每天收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請舉手,每次幾百人的場合都找不出10個人。江永雄有感而發地表示,若要開拓大陸市場,卻又不愿意了解大陸民眾的生活,連大陸每天發生哪些事情都不清楚,怎么經營大陸市場?
江永雄建議大陸臺商多結交大陸朋友,才能跟當地人做生意,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才能掌握大陸市場。他同時建議臺商,處理大陸勞工事件,千萬不要親上火線,要讓大陸干部或大陸朋友去處理,因為他們比較了解當地人的思維。
蔡正富則認為,臺商還是有很多競爭力的。借用馬英九的話說,就是臺商比日本人英文講得好,比香港人國語說得好,比美國人了解大陸,比歐洲人更懂中國文化。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臺商,沒有理由做不好大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