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職場生存,要掌握5e原則,即做事efficient(有效率的),遇到問題要easy(輕松的)面對,并隨時保持energetic(充滿活力的),還要擁有entertainment(娛樂生活),平衡工作與休閑,生活自然就能enjoyable(令人愉悅)。
直航一周年,上班族對兩岸包機的利用率如何?
30歲以上的中堅世代中,有超過1/4的受訪者,已經使用包機直航往來兩岸;其中有3.2%的中堅世代,平均每個月會搭乘一次,以從事高階管理職務的人比例最高。

大陸經驗 漸行漸近
根據104人力銀行最新發布的「中堅世代西進大陸工作意愿」調查,目前已有27.2%的30歲以上中堅世代上班族擁有大陸工作經驗,他們的大陸工作經驗來源包括「短期出差」(37.9%)、「原在臺工作,后被派駐至大陸」(24.4%)、及「工作地點一開始就被設定在大陸」(16.8%)等形式。
隨著兩岸經濟、政治的交流更見開放,加上兩岸直航常態化,勢必降低交通及其他方面的成本,臺灣人將會以更多的方式獲得大陸經驗。
備受期待的大陸赴臺投資「細則」終于出臺,臺灣經濟主管部門2009年6月底正式公告,開放含制造業64項、服務業117項、公共建設11項共計192項陸資可赴臺投資項目2009年7月1日起受理申請,正式開啟兩岸雙向投資時代。
陸資來臺投資,在臺設分公司或據點,勢必晉用臺灣優秀人才,這股「你的老板可能是大陸人」的趨勢,是職場轉換上要特別注意的。勢必為臺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希望西進擴大視野的上班族,也許很快有機會在臺灣見識與上海一樣的世界市場脈動。
104人力銀行獵才事業處總監黃至堯指出,104人力銀行「上海」的獵才單位,就接到多家陸資企業的詢問,其中一家電子公司更明確指出,希望104人力銀行代為尋找該企業在臺辦事處的業務代表,年薪為60~70萬人民幣(約250~300萬臺幣),目的是拉近與臺灣上游廠商的距離,在臺灣接訂單、在大陸生產制造,與鴻海將據點設立于客戶端的思維相同。
不同文化 適應生存

在調查中,受訪者所任職的企業,目前主要以臺商(84.8%)為主,其次是外商(19.8%),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也發現,有6.2%的中堅世代受訪者已擁有「陸資企業」的工作經驗,相當特別。 (見圖1)
無論是文化相親的臺資,還是各司其職、團隊計劃作戰的外資,抑或是老板文化特征明顯的大陸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形態的差異不能簡單的用企業發展階段的差距來解釋,更多的是文化差異造成的。而對于在職場中打拼的臺灣人來說,重要的是認識這種差異并適應之。這些差異包括:
首先,領導才能和技術才能。外資企業在選擇人才時比較注重領導才能。外資企業通常認為好的領導力是完成任務的必備條件,一個好的員工必須是一個好的領導,即使該崗位不是領導崗位。因為只有具備好的領導才能,才能為自己的工作設定方向,從而高質量、獨立的完成任務。而民營企業則更注重技術才能,注重應聘者是否具備該工作崗位的工作經驗與技能;
其次,「德」與「才」。外資企業重「德」,民營企業重「才」;
第三,潛力和資歷。外企重潛力,民企重資歷。外企招人是為了明天用人,私企招人則是為了滿足今天工作的需要,因此是否具備今天的工作能力要求尤為重要。
「市場環境與文化傳統決定了企業用人觀的不同。比如臺灣老板的管理風格是『情、理、法』,而大陸民企老板通常是『法、理、情』。」黃至堯說,作為一個職業人,適應不同的環境是一個基本素質。
人才競爭 能力至上
相對于求職者的熱切,目前104人力銀行上的大陸工作機會為6608筆,和2008年4月最高點的8千多筆職缺相較,處于相對低點,呈現出僧多粥少的局面。

同時,有越來越多在大陸的臺資企業開始雇傭大陸剛畢業的大學生。104人力銀行調查數據顯示,在大陸,有43%的臺灣企業雇傭過或開始雇傭大陸新鮮人,這個趨勢反映出大陸臺資企業的地域觀念正在逐漸淡化,人才選擇性也趨向于多元化。
104獵才顧問中心副總經理晉麗明也提醒,臺灣上班族需注意另一個變化,過去臺商習慣從臺灣聘用臺籍主管赴陸工作,但這一年來已有愈來愈多企業委托獵才顧問,尋找大陸當地主管人才的案例,顯示臺灣上班族所擔心的兩岸人才競爭戰已暗潮洶涌。
人資專家認為,兩岸人才在大陸職場上各有優勢和劣勢,應互相取長補短,自身發展才會更加迅速,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件益事。
「臺灣人在學習應變能力、創意能力和職業道德上都受到企業主的高度肯定。」黃至堯說,臺灣開放早,年輕人的國際視野普遍較高;臺灣小孩的成長環境相較于大陸來說,更加開放多元,因此,臺灣人頭腦靈活,創意也多。而且,臺灣在服務性第三產業的發展較先進,累積了相當多的實戰經驗,因此,在金融貿易、保險、管理、郵政通信、交通運輸、批發零售、倉儲、餐飲等行業,臺灣求職者仍然有發揮空間。
由于競爭激烈,大陸人才懂得用更積極的態度去表達自己,更勇于爭取;而臺灣年輕人就顯得比較謙虛而溫馴,但是能深層思考問題。 另外,臺灣人也較具備人力協調與團隊合作能力,這些都是很好的優勢。
然而,亦有不少臺資企業表示,大陸畢業生的外語能力要高于臺灣新鮮人。臺灣人還有一處劣勢在于薪水,在企業的角度來看,雇傭臺灣人的薪資相對較高,若產值無法特別展現出績效,則薪資將會變成臺灣人競爭上的弱勢。
大陸生存 入鄉隨俗
如何提高臺灣人在大陸職場的存活率?
面對還有廣大的上班族期待西進,有經驗的受訪者建議,臺灣上班族前往大陸工作,需持續加強「在地溝通能力」(68%)、「專業能力」(50.5%)、「跨領域的協調能力」(48.8%),才能夠勝任愉快。(見圖2)
臺灣人西進大陸,若不想鎩羽而歸,首先專業力要強;其次是能適應當地風俗民情;再者,身段要夠軟。大陸除了工作績效之外更重人和,所以社交能力佳、有官方人脈、放開心胸接納當地的文化,都是必要絕技。
「時代在進步。臺灣人原有的老三樣:負責任、忠誠度、靈活性只是入門資格,現在要成功,還必須具備4個P。」黃至堯說,這4個P是指Preparation(有備而來),Package(待遇上先蹲后跳,有彈性),Performance(達成抱負和績效表現),People management(態度,如何透過理解和尊重來帶領團隊)。「老三樣和4P融合在一起就是臺灣人才的核心價值和競爭力。」
晉麗明指出,目前在經營管理、研發、業務等主管職務上,臺灣人若掌握了決策思維、技術know-how,依然擁有競爭優勢;但在部分日常管理、行政操作等工作,企業則已開放讓大陸人應征。他表示,臺灣主管一向是親力親為,但在職場快速變化的此時,臺灣主管應逐漸試著將執行面的事務放手讓下屬完成,主管可將余力放在精進個人的決策能力與經驗,才有機會在兩岸人才競賽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而針對臺灣上班族對于陸資企業的工作躍躍欲試,黃至堯表示,陸企和臺灣企業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其企業文化與人際關系的經營上,他建議,臺灣上班族進入陸企,需有「三不二要」:一、在取得陸企老板信賴以前,「不」主動針對企業經營決策發言;二、在遭遇問題時,「不」要只繞著問題打轉,而需提出解決方案;三、「不」要過度曝露個人隱私或喜好,畢竟雙方有文化上差異。
「二要」則包括:一、「要」建立與大陸同事的人際關系,切忌只與臺灣人交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務必「要」達成老板錄用你時所設定的目標,這是你為何會該公司工作的主要原因。
▲ 薪情速遞:
大陸城市經理人薪資上海北京深圳前3名
2009年7月21日,「中國十大城市經理人薪酬排行」調查報告出爐,上海、北京、深圳排前3名。
上海職業經理人以8278元(人民幣,下同)的平均月薪居大陸10大城市之首;在大陸職業經理人收入最高的10大行業中,石油行業經理人以7949元的平均月薪名列榜首。
按調查報告排列,大陸10大城市經理人薪資排行榜依次為:上海,北京、深圳、重慶、杭州、廣州、成都、天津、無錫、蘇州,排在第10名的蘇州經理人平均月薪5780元。
收入最高的10大行業中,石油化工行業經理人名列榜首,其他依次為金融、運輸物流、通訊電信、能源電力、家電、建筑房地產、計算機、醫療生物、網絡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