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主管部門2009年7月1日正式開放192項陸資赴臺投資,開啟兩岸雙向投資的新時代。不過,第一階段開放的項目,包括制造業等傳統產業,都是臺灣已經發展飽和的產業,對陸資吸引力不大。加上臺灣并沒有開放大陸投資者申請長期居留,以便長期管理資金運作,陸資會愿意「錢」進臺灣、人留大陸嗎﹖
八十年代末期,臺商已經開始西進大陸投資,但是20多年以來,臺灣都沒有開放陸資直接進入島內投資,使得兩岸投資出現嚴重失衡現象。即便是兩岸同步加入WTO后,臺灣仍死守禁止大陸資金入臺底線。表面是為了保障臺灣安全,而實際上是在加速臺灣邊緣化。

據臺灣經濟主管部門統計,截止2009年5月,臺灣經核準赴大陸投資累計金額達771 億美元;如果據非正式統計,臺灣赴大陸投資金額可能高達1500億至2000 億美元。
據了解,2006年底,大陸對臺轉投資只有2000萬美元,在臺灣投資的大陸企業只有寥寥數家。而且還是以海外公司名義或合作主式入島的,知名度最高的,包括聯想是通過收購IBM的個人計算機而投資臺灣;內蒙古小肥羊(簡稱小肥羊)則是以加盟店的形式,通過和臺灣當地企業的合作進入臺灣市場。
開啟兩岸經貿新里程
這種臺灣資金、技術、人員等資源往大陸單向傾斜流動的現象,影響外商對投資臺灣的信心,需要加以改善才能提升臺灣經濟競爭力。2009年4月26日第三次「江陳會談」,兩岸雙方就陸資赴臺投資達成共識;至2009年7月1日,臺灣經濟主管部門正式開放192項陸資赴臺投資,開啟兩岸雙向投資的新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助理兼經研室主任張冠華接受本刊訪問表示,臺灣正式開放大陸資金投資,是值得肯定的事情,畢竟在過去大陸改革開放30年當中,主要是臺灣資金單向投資大陸,這次可以說是兩岸經濟關系邁向正常化的重要一步,代表兩岸投資的格局,漸漸由以往的「間接單向」,逐步往「直接雙向」邁進。
張冠華說,兩岸經濟交流可以逐漸實現優勢互補,長遠而言對臺灣的經濟發展有正面效益。加上2008年底國際金融海嘯之后,大陸可能是國際上最先實現復蘇的最大新興市場,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之后,對臺灣應對金融危機,以及中長期的經濟結構轉型都有好處。

欠長期居留措施
陸資只能「錢進」臺灣
20多年前臺商赴大陸投資之初,遇到了很多不同層面的問題,可以預計,臺商當年投資大陸所遇到的問題,陸商也可能會遇到。例如兩岸人員來往將更加頻繁,涉及大陸人士和眷屬在臺停留、就醫、就學與金融需求的配套措施,還需要臺灣有關當局進一步完善。
觀察臺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公布的《開放陸資來臺從事事業投資政策說明》,針對大陸經貿專業人士及投資者申請在臺居留的配套措施,現階段還沒有讓大陸投資者或者經貿專業人士,因應投資及工作需要,申請在臺灣長期居留的配套措施。
開放陸資赴臺后,大陸人士進出臺灣,將按照《大陸專業人士來臺從事專業活動許可管理辦法》修正案規定辦理,大陸企業負責人、白領經理、專業人士赴臺停留期間為一年。
根據目前的相關措施,陸資投資者即使是公司負責人,每次在臺灣的停留期間都不可以超過一年;同時,開放大陸法人赴臺購買不動產,包括商辦、廠房和自用住宅,自然人、法人購買不動產停留期間及入境次數,不予限制。但每年總停留期間不得超過四個月。現行《大陸地區人民在臺灣地區取得設定或移轉不動產物權許可辦法》第18條每次十天、全年不超過一個月規定則刪除。
雖然新規定對大陸人士在臺居留期限已經有所放寬,但是對大陸投資者,無論是經營企業,或者購買不動產,有意長遠布局所需要的居留期間,最長只有一年仍然未足夠。
臺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云鵬7月中在臺北出席座談會時表示,陸資赴臺不能過度被期待,尤其投資還牽涉到人的移動與居留,牽涉高度政治性,因此緩步進展應該是很好的策略。
首階段開放欠吸引力
有多少大陸投資者會愿意「錢進臺灣、人留大陸」呢﹖除了居留期限的限制,張冠華表示,臺灣第一階段開放陸資投資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的領域,制造業以食品、飲料、紡織為主,服務業也是以傳統的批發零售為主,基建項目也只是個別開放,這些產業在臺灣內部已經相當飽和,因此,首階段開放陸資赴臺投資的產業欠缺吸引力。
至于陸資最感興趣的項目,包括金融服務業;專業證照的服務業,例如醫生、律師、會計師,以及高科技產業等,現階段都沒有開放陸資赴臺投資。
「第一步開放的幅度畢竟很有限,在一些具體投資方式上還有很多限制,再加上臺灣的經濟在民進黨執政八年以來,整個投資環境不是很好,投資的機會不是很多,加上開放的項目有限,一開始的時候能有多少大陸資金赴臺,或者找到商業機會,現在還要進一步觀察。」
張冠華認為,更多的商機會可能會體現在與兩岸交流比較密切的產業。例如隨著2008年臺灣正式開放大陸觀光客赴臺,可能會吸引陸資赴臺投資與旅游業配套的設施,包括酒店、餐飲等行業。
7月初多家大陸知名餐飲企業,包括全聚德烤鴨、天津狗不理包子、重慶小天鵝餐飲等企業,都向媒體透露有意赴臺尋找商機。
臺要評估成效并有效控管
據臺灣經濟主管部門透露,截止2009年7月17日,臺灣共受理南方航空、廈門航空以及海南航空三件陸資赴臺申請案,依據規定最遲會在一個月內完成審查。
針對陸資赴臺投資的長短期成效,臺灣相關部門評估,陸資赴臺投資涉及個別企業投資策略、規劃及執行,也涉及到兩岸雙方政策及法令的接軌,因此,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逐步建立圓熟的商業機制,開放陸資赴臺的效果也才能逐步發揮。為縮短政策宣布與企業實際投資的時間落差,雙方主管部門將采取相應配合措施,協助陸資企業赴臺投資。
另外,臺灣將以6個月的期間作為政策倡導期及實驗期,加強對陸資企業的倡導及招商工作,以催化政策執行效果;同時,也將依據實施的經驗,檢討及改善相關政策及執行機制,以完善開放陸資的政策。
臺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表示,開放陸資赴臺投資是以不沖擊臺灣產業作為前提,無論制造業、服務業或公共工程開放項目,均經過審慎的評估,以循序漸進方式推動。由于臺灣社會對陸資赴臺仍有顧慮,現階段均采取嚴格限制或有配套措施,例如臺灣禁止赴大陸投資之核心技術產業,不開放陸資赴臺投資;公共工程發包不開放陸資;并采取配套措施防范陸資炒作房地產等。
宣示大于實際測試意味濃
由于開放陸資赴臺具有復雜性與敏感性,因此,臺灣有關部門在陸資赴臺政策的推動及執行上,采取審慎、穩健的做法,秉持「先緊后松、循序漸進、先有成果、再行擴大」的原則。
張冠華對本刊表示,既然兩岸要互利雙贏,臺灣開放陸資赴臺就應該按照WTO的規則,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則,這是最起碼的條件。張冠華認為,臺灣開放陸資不需要存在太多政治考慮,或者高科技技術外移等疑慮,就算有些項目開放了,陸資也不一定要到臺灣,因為企業也有市場選擇,但是臺灣開放陸資是最起碼符合市場機制的要求。
也有學者指出,臺灣整天說要與大陸對等,但是在開放陸資及大陸人士赴臺便利性上卻只字不提「對等」。縱觀第一階段臺灣開放陸資赴臺投資的項目以及配套的居留措施,可以發現宣示意義大于實際效益,相信只是初步測試市場反應,估計可以吸引的大陸資金不會太多。畢竟兩岸分隔超過半過世紀,大三通等兩岸之間的直接交流都是由去年520馬英九上臺后才逐步實現,估計部分臺灣民眾對陸資赴臺仍然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態,相信首階段以6個月為期的倡導及實驗期之后,臺灣將會再檢討陸資赴臺的相關措施。
《大陸專業人士來臺從事專業活動
許可管理辦法》修正案摘要
一、大陸地區經貿專業人士,擔任臺灣地區投資事業之負責人,赴臺從事經營、管理、執行董、監事業務等活動,每次停留期間不得逾一年。
二、大陸地區人民已取得臺灣地區不動產所有權者,其赴臺停留期間及入境次數,不予限制。但每年總停留期間不得逾四個月。
三、大陸地區學術科技人士申請赴臺參與學術科技研究或大陸地區產業科技人士赴臺從事產業研發或產業技術指導活動者,停留期間不得逾一年。但研究發展或技術指導成果績效良好,繼續延長將產生更大績效,或延伸研究發展計劃,以開創新研究領域者,得申請延期;總停留期間不得逾六年。
四、大陸地區文教人士赴臺講學、研修及大眾傳播人士赴臺參觀訪問、采訪、參與電影片制作或制作節目,其停留期間不得逾六個月。但講學績效良好,或經臺灣教育主管機關審查同意延長赴臺研修期間者,得申請延期,總停留期間不得逾一年。
五、大陸地區杰出民族藝術及民俗技藝人士,赴臺停留期間不得逾一年。但傳習績效良好,延長可產生更大績效,或延伸傳習計劃,以開創新傳習領域者,得申請延期,其期限不得逾一年;總停留期間不得逾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