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政監督是整個國家經濟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財政管理的重要內容。財政監督保證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有助于公共財政框架的建立,也是整頓經濟秩序、嚴肅財經紀律的必要手段。當前我國財政監督還存在許多問題,監督方式尚待規范,信息化程度較低。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財政監督工作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經濟發展實際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意見。
關鍵詞:財政監督;市場經濟;監督方式
財政監督歷來是我國政府工作重點之一,整頓財經秩序、嚴肅財經紀律是經濟工作堅持的長期方針。對財政監督工作的重視,穩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秩序,保證了財政政策法規的落實和實施,有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遏制了貪污腐敗現象的滋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公共財政體制的確立,財政管理工作面對著新的經濟和制度環境,原有的財政監督體制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強化財政監督,提高財政管理水平是我國當前推行財政改革的重要工作。
一、加強財政監督工作的意義
1.強化財政監督有助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財政監督有助于國家財政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維護了正常的財政分配秩序,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需要。通過財政監督,可以促使政府財政活動依法有序運行,對財政活動中的違規行為進行有效地制約、懲治。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的實踐已經證明,財政監督是構筑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維護正常經濟秩序的必要保證。財政監督與市場經濟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相伴而生,兩者是國民經濟必不可少的構成主體。因此,財政監督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需要財政監督的有力保障。
2.強化財政監督確保了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多元化,由于經濟利益不同,使得在政府財政分配資金時,局部和全部的矛盾較為突出。我國實行的傳統監督模式中,缺乏財政監督的制約機制,管理滯后,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強,因而出現分配秩序混亂的現象,造成部分國有資產流失。財政監督職能的弱化,破壞了正常的國家經濟秩序,不利于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政策,阻礙了改革開放步伐,同時也造成貪污腐敗現象滋生。因此,為了避免財政風險,構建堅固穩定的財政體系,懲治貪污腐敗行為,創造良好的財政環境,必須加大財政監督力度,保護國有資產,從而保證市場經濟良性發展。
3.強化財政監督保證了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實施
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杠桿是實施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對社會經濟運行和國民收入分配與再分配的各個環節都產生重要影響,財政活動的全過程即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過程。由于財政影響著市場的興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資源數量的分配和流向,所以,政府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必須關注對對財政的影響。財政監督是宏觀調控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財政監督可以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保證市場公平競爭。有效的財政監督活動可以為政府宏觀調控及時發現和分析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的新情況,為政府作出經濟決策提供信息保障,以保證宏觀調控政策及時有效的實施。
二、我國目前財政監督工作存在的問題
1.法律法規建設滯后
市場經濟體制是法制經濟,政府的活動和行為也應當受到法律的約束和規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部門為了保證正常有效地進行財政分配活動而進行的財政監督活動,顯然也必須由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障。目前我國只是制定了一些規章制度來規范政府財政監督行為,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系統的財政監督法規體系。同時,長期以來,監督人員的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在進行財政監督工作中經常發生權大于法的情況,人治問題嚴重,造成財政監督很難嚴格地按照規章制度執行,流于形式。法律法規建設的滯后不僅導致財政監督喪失權威性,還阻礙了財政監督作用的正常發揮。
2.與其他經濟監督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理順
監督主體之間應該職責分明,在允許適當交叉的情況下監督內容要各有側重,逐步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監督格局。但目前各個經濟監督主體之間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相互的從屬關系也尚未理順,經常發生多頭檢查、重復檢查的現象。由于沒有相互銜接的檢查計劃,不能相互共享工作信息,不但浪費了人力、財力和時間,提高了監督成本,還使得監督體系混亂,效率低下。
3.監督方式尚待改進
監督工作方式落后,偏重于檢查而輕視了管理。在組織開展財政監督檢查時,一些地方的財政部門,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效果,把財政監督的主要工作目標放在增加本地區的財政收入和查處違法違規行為上,對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缺乏有機結合,不去關注如何利用監督手段來改進管理工作,不通過完善管理制度來提高經濟效益。這種監督方式的缺陷不利于財政監督對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有效監控的實施,弱化了其監督力度,導致財政管理部門無法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時作出反應,影響了財政監督工作的實施效果。同時,由于往往偏重于事后監督,使財政監督無法盡早發現違法違紀問題,從而造成違法違紀現象在財政、稅收等經濟領域屢禁不止,使國家蒙受了巨大損失。
4.網絡技術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財政監督的信息網絡建設落后,計算機網絡手段還沒有在財政監督領域廣泛應用,造成信息無法及時反饋,溝通渠道不夠順暢。一方面,收入征收單位以及國庫部門與財政部門尚末聯網,財政管理部門難以及時了解征收執行情況,對收入入庫情況也很難完整掌握。而對于資金分配使用情況,財政部門只能把握撥付階段的信息,由于缺乏統一的會計核算體系,財政部門難以及時、全面、準確地了解各個預算單位掌握的資金具體使用情況。另一方面,財政監督部門缺少與各財政管理職能部門的溝通和協調,缺少規范化的傳遞程序,無法真正實現共享財政信息,對預算單位和監督對象的基礎資料無法全面掌握,從而對財政監督的及時性、客觀性和有效性造成不利影響。
三、加強我國財政監督的策略分析
1.積極推進財政監督法律體系建設
財政監督工作的本質要求實行依法監督,這也是財政監督工作順利實施的基礎。依法監督要求盡快制訂并頒布實施財政監督的專門法律法規,專項立法要強化財政監督,規范財政監督行為,符合當前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滿足強化預算、稅收等監督工作的需要。有關財政監督的專項法律或法規的制定,明確了國家賦予財政部門的監督工作職責,以法律或者行政性法規的形式確定了財政監督的法律責任,確定財政監督的地位,從而使得財政監督工作擁有了更充分的法律依據和有力的執行手段,有利于財政監督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完善財政監督法律體系的同時,還應該嚴格執法,加強執法力度,真正體現我國財經法紀的嚴肅性,維護財政監督的權威。
2.妥善處理財政監督與其他經濟監督部門的關系
只有建立完整高效的經濟監督體系,才能真正發揮財政的監督作用。一方面,要加強財政監督與其他監督部門的合作,密切經濟監督主體之間的關系。明確劃分各經濟監督部門的監督范圍,對其監督職責進行分工,在減少部門之間業務重合的同時,還能促使各監督部門各司其職,防止互相推諉,提高了監督效果。另一方面,還要處理好財政監督與財政部門內部各職能機構之間的關系,獲得其他部門的支持,杜絕和防范財政分配過程中發生違紀、違規行為,保障財政監督工作的順利進行。
3.改進財政監督的工作方式
在財政管理制度改革過程中,改進現有工作方式,加大財政監督力度,建立科學、規范、有序的財政監督體系是完善財政監督機制的核心。因此,要轉變我國財政監督的工作方式。轉變監督重點,將對政府預算的編制和執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的分配作為財政監督工作的重心,強化宏觀經濟監督;轉變監督方式,將財政經濟活動的事前控制、事中監管和事后的重點檢查相結合,并確立財政日常監督的主導地位,重視財政分配的全過程監督;轉變監督方向,在收入監督的同時也要加強對財政支出的監督,建立財政收支監督并重的財政監督運行新機制。
4.加強財政監督的信息化建設
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財政監督管理,在降低監督管理成本的同時,還能使財政監督的效率大大提高。我國的財政監督信息化水平較低,財政監督部門要積極構建全國計算機網絡和計算機中心,通過計算機聯網及軟件開發,對機關企事業單位生產經營情況及時掌握,收集并存儲執行財經紀律的資料信息,從而及時發現財政管理中的問題,提高財政監督水平。同時,建立與財政內部職能部門以及其他經濟監督部門的數據庫聯網,實現信息共享,避免重復檢查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財政部“財政監督”課題組. 財政監督【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2]董云展:財政監督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論壇,2008/11.
[3]張英才:改進我國財政監督的建議【J】.財會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