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共享是企業提高業績,實現供應鏈管理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本文闡述了供應鏈上信息共享的內容,同時企業在信息共享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礙,如何克服障礙是企業值得思考的問題,最后論文提出了供應鏈信息管理未來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供應鏈;信息共享;牛鞭效應;囚徒困境
一、供應鏈中的信息共享
供應鏈是從原材料采購開始,經過生產、儲存、分配、運輸、銷售、配送等環節,使產品最終送達用戶的全過程,它向上追溯到原材料供應商,向下直達最終用戶,涉及到多級供應商、制造商、倉庫、配送中心、批發商、零售商等節點單位以及在各節點單位之間流動的原材料、在制品和產成品。在供應鏈中,信息共享模式在供應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反映、控制物流的信息占相當大比重,某些物流信息成為貫穿整個供應鏈的全局共享信息。
信息共享是實現供應鏈管理的基礎. 供應鏈的協調運行建立在各個節點企業高質量的信息傳遞與共享的基礎上,因此,有效的供應鏈管理離不開信息共享模式。它可以節省時間和提高企業信息交換的準確性, 減少了在復雜、重復工作中的人為失誤,因而減少了由于失誤而導致的時間浪費和經濟損失, 提高了供應鏈管理的運行效率.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好處外,它還能幫助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做出正確的決策.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通過信息共享而獲成功。
二、信息共享的內容
供應鏈各階段的信息獲得對產品生產安排、庫存控制及配送計劃等有著直接的影響。綜合現有的研究成果,研究得較多的跨組織共享信息包括銷售數據、訂單信息、需求信息、預測需求、庫存信息、成本信息及庫存補充決策。其他的共享信息還包括生產能力、生產進度安排、產品計劃、交付時間安排、運輸信息、預先到貨信息、供應信息等。由上可知,共享的信息既有來自企業內部的信息,也有來自企業外部的信息;既有現實數據,也有非現實數據;既有靜態數據,也有動態數據。從供應鏈協同的角度出發,跨組織信息共享可還可分為三大類,即企業與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與其他供應鏈輔助成員單位。那么究竟什么信息需要共享而什么信息不需要共享呢?從交易成本理論來看,信息是否需要共享,其基本特性在于共享信息是否能帶來額外的收益。共享某類信息如果能夠給共享一方帶來額外收益,這類信息就可能被要求共享。
三、供應鏈管理中實現信息共享的障礙
首先,在信息共享的過程中,如果信息扭曲,則易造成牛鞭效應。“牛鞭效應”指供應鏈上最終用戶的需求隨著供應鏈上游前進的過程中變大的現象,需求變化程度的增加導致了供應鏈顯著的無效率作業(如:供應鏈中各個企業被迫大量增加庫存)。這是由供應鏈末端企業對消費者對某產品的實際需求量與預測的需求量之間存在的偏差所引起的。這種“牛鞭效應”反映的是一個對信息的階段性扭曲所導致處于終端的企業供貨商對供貨信息的模糊接受,信息的模糊接受直接對于供應鏈的整合優化產生不利影響,它造成批發、零售商的訂單和生產商產量峰值遠遠高于實際客戶需求量,進而造成產品積壓,占用資金,使得整個供應鏈運作效率低下。隨著供應鏈運作的企業越多,這種效應越加明顯,整個供應鏈的管理會變得十分復雜、困難。
其次,雖然,信息共享對企業是有利的, 也使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得到了增加, 而且共享的程度越高, 企業利潤、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增加得越多。 但在進行信息共享時,也是企業相互博弈的過程,即存在著“囚徒困境”問題, 即每個企業都試圖通過給予對方較少信息而增加自己的利潤, 但結果使自身以及消費者和社會都受損. 此外,企業對泄露商業機密的擔心,如核心優勢、生產技術和財務狀況等,也會增加信息共享的難度。
最后,供應鏈管理中信息共享的同時,人們卻容易忽視信息共享的成本。例如企業在管理信息系統、硬件設備等方面的大量投資,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員培訓、流程改進等都會帶來相當高的轉換成本。事實上,即使有良好的IT基礎支撐,但由于數據的采集、整理都要發生一定的費用,并且信息共享的程度越高費用越高.因此,作為理性的決策者必然會在信息共享的費用與所帶來的收益之間進行權衡,以決定最優的信息共享程度。
四、信息共享的策略
無論出于何種原因,信息共享并非理想中那樣會在供應鏈中自發形成,面對各種阻力必須有適當的激勵方式和監管機制來保證。
1.有效激勵。弱化道德風險發生的動機針對隱藏行動的道德風險的激勵機制。首先,根據合作伙伴的行動結果確定其收益。由于合作伙伴的行動結果受其行動努力程度的影響,核心企業在擬訂供應鏈協議的時候,首先應努力確保各合作伙伴的收益與其行動結果的對應關系,即行動結果越有利,收益就越高。
2.制定嚴厲的懲罰措施,對供應鏈上的合作企業,應該加強對每個企業執行共享協議情況的監督力度和對違反協議行為的懲罰力度, 強制每個企業按協議與對方進行信息共享.
3.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機制。弱化道德風險發生的信息非對稱基礎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可以通過建立和完善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以減少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的信息非對稱現象,動搖道德風險發生的基礎。如建立ERP系統,在注重對企業內部包括物料、設備、人力、資金、信息在內的所有制造資源進行總體計劃和優化管理的同時,通過EDI或互聯網,實現與供應商、經銷商、物流服務提供商乃至最終顧客的信息共享。尤其是隨著供應鏈管理的深化,ERP 系統將日臻完善,信息非對稱的現象將日益減少。
4.克服企業文化的差異。在全球供應鏈發展的趨勢下,節點企業的地理分布更為廣泛,因而不同國家、地區、行業背景下的企業文化有著巨大差異,使這些企業對同一問題的理解也存在不同見解,對信息共享的有效性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加強企業間的溝通,消除企業文化間的偏見,實現供應鏈企業間的文化融合,形成互補優勢是非常重要的。
五、結束語
目前,信息在企業間的交換與共享并不容易。眾多不同的系統和標準被使用,在網絡中不同的企業間對等的關系量太大而難以管理,多數系統也并不開放給別的系統,這使得它們之間的數據交換難以實現。此外,出于機密性及利己性的考慮,多數企業并不情愿首先將自己的信息和其他企業共享。一些專家認為企業在設計信息共享機制時,需要對獲得的信息種類進行分析,對信息分配方式和適合信息結構的組織結構方式進行選擇,但是也不能忽視對如何選擇信息共享伙伴、共享何種信息以及在什么范圍內共享等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梁 靜 蔡淑琴 湯云飛 周雨華 梁凱春:供應鏈中如何共享信息,工業工程與管理,2004,9.
[2]計倜鄒振高:供應鏈中“牛鞭效應”的信息決策分析,現代管理科學,2004,1.
[3]葉 飛 李怡娜 張 紅 雷宣云:供應鏈信息共享影響因素、信息共享程度與企業運營績效關系研究,管理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