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謹慎性原則作為企業會計核算應當遵循的總體性要求三條基本原則之一,與其他原則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實際的會計核算工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合理確定各項原則的優先使用順序;對企業的謹慎性原則運用情況予以充分披露;提高會計人員水平,正確理解和運用謹慎性原則;上可以減少會計人員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關鍵詞:謹慎性原則;其他會計原則;關系;問題
一、謹慎性原則的概念
謹慎性原則,它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中應盡可能減少經營者的風險負擔,在符合會計政策的前提下應當考慮企業風險,盡量低估企業的資產與收益,對可能發生的損失與費用則要算足。謹慎性原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情況下,實行謹慎性原則對于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擴大企業的財務決策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謹慎性原則的實際運用
新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和修訂后的會計準則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的合理運用。隨著科技的發展,產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由于存貨市價的下跌、存貨陳舊等原因,導致存貨的價值減少,如果仍以歷史成本計價,顯然不利于企業資金周轉,出現虛夸資產的現象,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不符合謹慎原則。因此,新制度規定,期末存貨的計價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即對期末存貨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當成本低于可變現凈值時,存貨技成本計價;當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時,存貨按可變現凈值計價。
短期投資的期末計價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該方法只確認市價下跌,不確認市價上漲,在目前證券市場價格頻繁變動且不規則的情況下,能確保企業的財務狀況保持穩健。
2.計提八項資產減值準備。新制度要求企業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這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其出發點就在于要求企業將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價值損耗予以充分考慮并計入相關費用,以確保企業的資產更加真實、有效,確保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穩妥可靠,確保投資者的長遠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謹慎性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的關系
1.與真實性原則的關系。真實性原則就是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謹慎性原則要求在會計實務中確認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的損失與費用,兩者存在明顯矛盾。
2.與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的關系。權責發生制原則要求凡屬本期已實現的收入或應負擔的費用,不論本期是否收付,均應計入本期的收入或費用,強調的是確認收入、費用發生的時間及其歸屬;配比原則要求,一定會計期間的各項收入與其相關聯的成本、費用應在同一會計期內確認計量,以便正確計算和考核成果,而謹慎性原則將現在尚未發生的、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費用提前計入損益,盡可能在當期確認可能的損失、費用,滯后確認或不確認可能的收益,顯然與權責發生制原則和配比原則相矛盾。
3.與歷史成本原則的關系。歷史成本原則要求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但在謹慎性原則下,存貨可以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價,這是對歷史成本原則的背離。
4.與可比性、一致性原則的關系。可比性、一致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會計處理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隨意變更。但是謹慎性原則允許企業根據自身具體情況的變化改變會計核算的口徑和方法,因而會與可比性原則和一致性原則發生沖突。
四、堅持謹慎性原則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經濟活動中不確定性的存在決定了謹慎性原則存在的客觀必然性,而謹慎性原則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其與其他會計原則間有一定的沖突和矛盾,因此在實際的會計核算工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合理確定各項原則的優先使用順序。在12條會計原則中,真實性原則居于首要位置,謹慎性原則必須在維護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加以貫徹和運用。當謹慎性原則與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相沖突時,應根據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而定:不確定性程度較高,優先考慮前者,合理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除此之外,與其他會計原則的使用順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合理地確定。
2.對企業的謹慎性原則運用情況予以充分披露。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從而使與企業有利害關系者能準確地把握企業的財務狀況,防止各項會計原則的沖突進一步惡化而誤導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
3.提高會計人員水平,正確理解和運用謹慎性原則。許多會計政策需要會計人員依據準則并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就謹慎原則的運用來說,做到不低估損失與費用,需要一定的專業判斷。提高會計人員水平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前提。同時可以對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前提和應用條件進行必要的約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會計人員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4.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內在約束機制。如前所述,謹慎性原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較強的傾向性和主觀隨意性。因此,為了避免企業以運用謹慎性原則為借口,隨意變更會計核算方法,高估損失,低估收入,虛列成本費用,歪曲真實的經營成果,把謹慎性原則當作成本、利潤的調節器,就必須加強審計監督,防止濫用和曲解謹慎性原則,避免人為地加劇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同時,應強化企業內在約束機制,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優化會計行為,從而使謹慎性原則得到合理的運用。